新起点
艋舺青山宫
2020-03-27 13:20:36
坐标:25°02′24″N 121°29′58″E / 25.04000°N 121.49944°E / 25.04000; 121.49944艋舺青山宫,俗称青山宫、青山王宫、青山王庙、青山王馆、王爷公馆、万华青山宫或台北青山宫,位于台湾台北市万华区贵阳街2段218号,现列中华民国直辖市定古迹。为肇建于1856年(清文宗咸丰6年)的民间信仰道教庙宇,主祀青山灵安尊王。该庙自清治时期以来就是艋舺地区泉州三邑人的王爷信仰中心之一,每逢青山灵安尊王寿诞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正日为万华区年中惯例迎神中最盛大者,俗称“艋舺大拜拜”,为台北市三大庙会之一。今日,青山宫与艋舺龙山寺、艋舺清水岩与西门町天后宫(原艋舺新兴宫)合称“艋舺四大庙”。艋舺在1854年(咸丰4年)发生瘟疫,祖籍泉州府惠安县渔民,于是特地将惠安青山宫的乡土守护神——青山灵安尊王神像分灵至艋舺,并在旧街(今西园路)闹区处暂立小祠奉祀,想借此弭平疫情。随后由于祂灵验的神迹广为流传,使得善信日增。1856年(咸丰6年)另在货物贸易集散的蕃薯市街(今贵阳街现址)建筑新庙,1859年(咸丰9年)落成。艋舺青山宫坐南朝北,基地184坪,为三开间、三进两廊矩形纵深的街屋式建筑。前殿为重檐歇山顶,檐间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样,明间华丽精湛的八角形藻井,完全展现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师作风,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为刘家正绘制,入口立面初为土木结构建筑, 1938年(昭和13年)重修时佐以花岗石与青斗石的石雕门面,石狮是典型日式风格,蟠龙石柱为谢万来所作,石柱和石垛则源自台湾神社所遗留石材。拜殿台基前方有云龙御路,由于拜殿抬高台基与正殿同高,且拜殿屋顶与正殿硬山顶相连,更增添正殿巍莪宏伟的气势。正殿神龛也是金碧辉煌,上方悬挂匾额以1954年考试院院长贾景德所献“固圉宁民”最为醒目,以1882年(清德宗光绪8年)福建补用同知何思绮所献“神灵昭著”年代最早,尚有1889年(光绪15年)魏建勋所献“化险为夷”、1981年中华民国副总统谢东闵所献“百世馨香”等诸多匾额。后殿同样雕梁画栋,原为旧式殿堂,目前所见是1979年改建后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阁式建筑。 该庙建筑本身因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所以内政部在1985年公告为国家三级古迹,现为直辖市定古迹。庙方在2003年报请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重修,由文建会分四年补助新台币1,500万元,加上信众集资,最终得以新台币4,000多万元于2006年底完成修缮。2010年2月5日上映,由钮承泽执导,阮经天和赵又廷主演的电影《艋舺》之“广告宣传片”即在艋舺青山宫取景。2013年11月19日晚间因电线走火,致使前殿和左右过水廊的天花、凿花、雕作等木构件受表层损伤,镇殿的灵安尊王(二祖)软身神像衣袍和邻近十余尊神将也遭波及; 所幸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补助新台币1,000多万元,庙方筹得檀越寄付新台币2,000多万元,于2014年11月8日完成修复。艋舺青山宫2016年1月13日庙貌。艋舺青山宫前殿明间。艋舺青山宫前殿藻井。艋舺青山宫右侧过水廊的雕刻。艋舺青山宫左侧过水廊的雕刻。后殿三楼凌霄宝殿的藻井。18世纪中期,大量泉州府移民跨海沿着淡水河靠岸定居艋舺,并与当地平埔族通婚后人口大增,加上1809年(清仁宗嘉庆14年)艋舺县丞和艋舺营的设立, 使得艋舺在清宣宗道光初年迅速发展成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全台湾第三大城市。但1853年(咸丰3年)发生分类械斗顶下郊拼,落败的泉州同安人不得不带着守护神霞海城隍、整族举家迁徙至大稻埕经商,艋舺的住民自此以泉州三邑为主。泉州三邑惠安人的道教信仰主神和城市守护神是青山灵安尊王,简称灵安尊王,俗称青山王。明朝何乔远《闽书·惠安县观应篇》认为是三国孙吴将领张滚,张滚在212年(汉献帝建安17年)奉派驻守泉州惠安地区,颇有治绩,因此受人民怀念,奉之为神明,称“青山王”。又明世宗嘉靖时编纂的《惠安县志》说:“青山在县南,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既殁,乡人庙而祀之,至今不废。”主张是五代十国中闽国的将领张悃,人称“张将军”;因为奉命镇守惠安一带,军纪严明、爱民如子,逝世之后屡屡显灵,故在青山附近建庙祭祀,尊称其为“青山王”,被视为当地的山神与境主神。除了青山山神的神格之外,灵安尊王同时具有司法神的神格,换言之,相当于艋舺三邑人的城隍。所以艋舺青山宫除了祭祀灵安尊王,以及显庆妃和庆安妃两位王妃,也如同城隍信仰一般,配祀衙门巡捕审堂体系的阴阳司、监察司、速报司、长寿司、奖善司、罚恶司、福德司、增禄司等各司官、文武判官、谢范将军、枷锁将军、马使爷和虎爷等,其中枷锁将军为原型所成立的艋舺青山宫八将团,更是台湾八将团的起源之一,与五福大帝的八家将交互辉映。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灵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和蟾蜍精危害、1904年(明治37年)的鼠疫等说法影响。当时迁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一方面为感念所信奉神祇除疫镇煞的灵验性,庇佑信众度过种种天灾和不同族群冲突造成的外在困境,于是透过艋舺青山宫庙会活动的举办来酬谢神明。另方面也借着年复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重复加强其神格和传说,逐步演变成为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会力量的王爷信仰中心。后来日治时期政府对于宗教采取宽容态度,迟至1907年(明治40年)就有青山王赛会活动的相关报导,使旧俗得以延续流传。其后虽然历经了1936年开始的皇民化运动、1950年代以降提出的“改善民俗”、“节约拜拜”和“春秋二季拜拜”等诸多统一祭典政策,但台北市政府于1953年将原本就是秋祭的灵安尊王祭典推为龙山区的秋季拜拜,以及戒严时期全市唯二可以办理迎神赛会的庙宇;1975年起又列为全市七大民俗宗教祭典之一,实则让艋舺青山宫的祭祀信仰圈进一步扩大到了双园区。。2003年爆发“SARS”,于当年青山王祭典绕境并恭送瘟神王船完后,没隔几天“SARS”的疫情都消失了。青山王祭典为期四天,祭典前夕都会迎请艋舺清水岩清水祖师、艋舺龙山寺观音佛祖、西门町天后宫(原艋舺新兴宫)天上圣母及阁艋神尊莅临艋舺青山宫作客和看戏;每年农历10月20日、21日接连两天会分别在南、北万华区进行暗访,以达到探查阴阳界、缉捕凶神恶鬼和驱逐邪秽之目的。像是前殿明间龙柱高挂“风雨免朝”的虎头牌;庙内子弟轩社的神将,于午后率先出庙、进行过金纸火等仪式;欲参加暗访的各个寺庙和阵头,也会先行抵达艋舺青山宫参礼和整队;待引路童子、八将和庙方人员完成“恭请王爷升堂”喊班仪式,傍晚便引导灵安尊王神轿出庙和过火,随即展开暗访。由于早期灵安尊王代天巡狩 旨在查察善恶和巡视祂在艋舺的惠安子民,一般不行拜庙仪式;当灵安尊王神轿途经艋舺清水岩、艋舺龙山寺、艋舺新兴宫和艋舺集义宫等庙口时,也会循惯例快速通过。回驾时,神轿会以面向外倒退方式入庙,并在庙内进行“恭请王爷退堂”喊班点校后才结束每一天的行程。农历10月22日的“正日”绕境是祭典重头戏,参与赞境活动的单位也较暗访大幅增加,但无须先至艋舺青山宫参礼,直接前往集合点集会,于上午10时整出发。踩街遶行万华区400余间宫庙的队伍大致上有:报马仔和土地公轿在内的头阵、艋舺青山宫醒狮团、艋舺龙山寺、西门町天后宫、其他境内暨各地交陪宫庙神轿和轩社阵头、艋舺义轩社、艋舺青山会、艋舺凤音社、艋舺义安社、艋舺义英社、仪仗队、八将团,以及压轴的灵安尊王神轿,随香信众等,阵头规模可达200余阵;且昔日这一天沿途家家户户摆设香案和供品祭拜,办桌宴请亲友,规模盛大轰动,故有“十月二二”、“迎青山王”和“艋舺大拜拜”等说法,为台北市三大庙会之一。祭典要到庙方于农历10月23日为灵安尊王举行祝寿典礼,掷筊选出来年值东炉主头家,出巡的灵安尊王软身神像昇座回正殿神房,并送庙内诸神佛回宫后,才算告一段落。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已于2010年将祭典中百余年历史的暗访暨绕境活动公告为无形文化资产民俗类信仰予以保存。艋舺青山宫八将团(青山八将)中的锁将军。艋舺青山宫的青山灵安尊王二祖神像端坐于神轿内,准备暗访和在正日绕境。青山王祭典中,手持回避和肃静长脚牌的执事队。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