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反出生主义
2020-03-23 23:02:46
反出生主义(英语:Antinatalism),或称反生育主义、反生主义,是对生育持有否定意见的哲学立场。叔本华、萧沆、大卫·班奈特(英语:David Benatar)被认识为反出生主义的支持者。不少反出生主义者认为能解决人口过剩或饥饿的问题,也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例如,中国采取政策(曾经的一胎化政策,现已有所修正)限制家庭中的儿童数量。这些政策并没有否定所有的生育行为,但它们有助于缓解过量人口对国家土地及资源带来的沉重负担。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中伴随有许许多多的苦痛与折磨,因此最合理的人生态度是不要让小孩子被带来到这个世界。婴儿无法选择父母、出生地点和诞生的时代,挪威哲学家Peter Wessel Zapffe(英语:Peter Wessel Zapffe)也注意到小孩未经同意而降生的情形。成为父母并且生孩子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即使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无法在出生前挑选父母),不了解儿童心理学,将孩子视为奴隶等等如此这般的不合格父母(所谓的毒亲(日语:毒親)),孩子不可避免地一生不幸。与没有孩子的家庭相比,有孩子的父母在统计学上的幸福感显著降低,许多欧美学者的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状况都很差,越来越多的证据和发现佐证着这一点。Hari Singh Gour(英语:Hari Singh Gour)在他的The Spirit of Buddhism一书中,特别研究了四谛和犍度的来历,并且提到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以当时的学究风格陈述了他的主张。他把这些主张变成了Sorites的形式;正因如此,这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他想表达:“除了人生的苦难, 生育是老和死的原因,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增加痛苦,就会停止生育,从而停止策划老与死。"消极功利主义(英语:Negative utilitarianism)是一种,相比于最大限度地追求幸福快乐,将如何最小化痛苦置于伦理的更重要位置的主张。 赫尔曼·维特(英语:Hermann Vetter)(1933-)赞同的Jan Narveson(英语:Jan Narveson)(1936-)的非对称假说(英语:Asymmetry (population ethics))主张:但Wetter不同意Nabeson的第三个结论:相对的,他提出了自己的决策理论:以此得出,孩子不该被生下的结论:“不使其出生”被认为优于“使其出生”,因为它带来了同样程度或更好的结果。因此,除非有可能排除孩子变得不幸福的可能性——尽管这是不可能的——前者(指不使其出生)更为可取(因为只有无义务和履行义务两种结果)。因此而得出的结论是,道德上更加偏好不生孩子。卡里姆·阿克玛(Karim Akerma)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体验也无法抵消最惨重的痛苦(如剧烈的疼痛,伤害,疾病,死亡),因而主张不要生育。Bruno Contestabile 牵引美国科幻作家娥苏拉·勒瑰恩的作品"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作为例证。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借用一个被隔离和虐待的孩子的经历,描述了一个表面上带给住民财富并维持生机的乌托邦都市Omelas。其中大部分住民对日常无感,但仍有些人对现实中某种不和谐感到不满,因此"walk away from Omelas".。Contestabile对比了小说内容与现实世界:为了Omelas的存在与繁荣,那个孩子的苦痛无法避免。同様,为了现实社会的存在或者稳定,被持续压迫虐待的个体亦然唯有忍耐。Contestabile认为,那些拒绝参与这样充满压迫的社会的人们"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和反出生主义者处于同一个角度立场。最后,他抛出一个问题“是否千万人各自幸福的总和能抵消一个人莫大的痛苦?”。大卫·班奈特(英语:David·Benetar)认为,出生对婴儿本人来说总是一场灾难,生育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不应该生孩子。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