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闽清县
2020-11-09 07:28:54

闽清县(闽东语福州话:Mìng-chiăng)位于福建省东部,居闽江中下游,是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

介于东经118°30′~119°01′、北纬25°55′~26°33′之间,距福州市60千米。闽江横贯县境。境内溪流纵横,山地、丘陵占91.73%,平原占5.63%,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份。河流除过境的闽江外,主要有梅溪、芝溪、金沙溪、古田溪、安仁溪等。闽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7℃,降雨量1400~1900毫米,无霜期246~292天。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场置梅溪县,属福州;同年改名闽清县,治所即今福建闽清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属长乐府,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属福州。宋景炎元年(1276年)属福安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13年废府留县。

夏、商两代,地理区划属扬州。西周时福建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越国地。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并天下,以吴越地置会稽郡、灭闽越于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闽中郡。郡治东冶县,治所即今福建省福州市。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以越君无诸佐汉灭秦,立为闽越王,遂以东冶县为闽越王国王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冬,余善叛汉、闽越王国灭,民徙江淮间,县废。其后遁逃者出,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于故东冶县置冶县属会稽郡,是福建政区建置史上第一个县,治所即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山东南麓。

侯官县名始于东汉建武六年(30年),会稽郡冶县改名东部侯官县(30年—259年)而来;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东部侯官(东侯官)更名,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省福州市。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分置原丰县,列为首邑,属晋安郡。刘宋太始四年(468年)为晋平郡(原晋安郡)治,七年(471年)复故为晋安郡治,齐、梁、陈因之。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原丰与侯官合并为东部侯官。陈永定元年(557年)合建安、晋安两郡为闽州,治侯官县(今福州,为侯官县和原丰县州治),是福建单独建州之始。陈天嘉六年(565年)撤闽州,光大二年(568年),复设原闽州为丰州,侯官和原丰仍为州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废晋安郡,侯官并入原丰县,因丰州境内有泉山,改名泉州并为泉州治(711年之前的泉州指的是福州);开皇十二年(592年)原丰改称闽县。大业二年(606年)为闽州治,三年(607年)为建安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年)闽县为泉州治,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侯官县,武德八年(625年)侯官县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唐景云二年(711年)闽县复为闽州治,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福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长乐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福州治。唐德宗贞元中(792年至795年)王翃(792年任福建观察使,795年升东都留守)析侯官县西乡十里置梅溪场,贞元八年(792年)侯官县治由今侯官市再迁入今福州城。元和三年(808年)并侯官入闽县,五年(810年)复析闽县置侯官县。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场置梅溪县,同年改名闽清县,属福州,治所即今福建闽清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国国王王延钧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属福州。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赵昰在福州即帝位,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其中明清交接时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定都福州,称福京,福州府更名天兴府。清顺治三年(1646年),天兴府复称福州府。1913年废府留县,属东路道;1914至1928年属闽海道。

空路

铁路

公路

下辖11个镇,7个乡,268个村。

梅城镇、梅溪镇、白樟镇、金沙镇、白中镇、池园镇、坂东镇、塔庄镇、省璜镇、雄江镇、东桥镇、云龙乡、上莲乡、三溪乡、桔林乡和下祝乡。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