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中华蔗糖史
2020-07-29 13:11:59

《中华蔗糖史》,季羡林著,全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东方文化集成 中华文化篇》。《中华蔗糖史》是季羡林著《糖史》的上篇。

季羡林通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和巴利文。他注意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与巴利文sarkkhara;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

季羡林又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煞割令”的方法。他马上认出“煞割令”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对音,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

季羡林又发现,印度有一种糖叫“cini”(中国糖),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反受中国影响。

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传入中国,中国制糖技术又在什么时候传入印度,季羡林查阅了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纪、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跑了几年图书馆,兀兀穷年,写成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从浩如烟海的群籍种爬罗剔抉、挖掘出来的。”

《中华蔗糖史》全书共十章。

1998年季羡林在《中华蔗糖史》的基础上,再度完成《糖史》一书,约83万余字。《糖史》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

第一编《国内编》即是《中华蔗糖史》。在《国际编》当中,季羡林发现,在欧洲,糖(sugar,法文是sucre)、冰糖(candy,法文是candi)这两个词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ā和khandaka。结束语篇幅最短,只有6页。现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文集》中第九、第十卷。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