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华文中学
2020-04-15 23:24:56

国民型华文中学(马来语: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SMJK”)简称国民型中学或华中,是在马来亚独立前后(1956-1962),接受政府建议“改制”的民办华文中学,并纳入国家教育的主流中,得到教育部的全部津贴,学校则交由马来西亚教育部管理,包括课程、师资、学生来源、校舍维修等。学校的董事会则依教育部的要求组建,不过校地主权还是归属于原有的校地拥有者。

没有接受‘改制’的民办华文中学,则没有津贴,保留原状,有自主权(独立),不受教育部管理。由于华文中学的‘改制’,结果应运而诞生了一些同校名的‘独立中学’,与没有改制的 华文中学 拥有同样的‘性质’。此后,这些中学统称为‘独立中学’或‘独中’。

华中的特点是拥有华文科在正课内,为学生的必修必考科,是“改制”时的政府承诺。为了维护保留“华文科”,华中的学生来源是“华文小学”,若不如此,政府的承诺将难以维护实施。华中的特征还有其自身的校训、校歌、校徽及华校传统的校风。

‘华中’的中文简称,首先由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在21世纪初(2002?)提出,得到后来成立的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2012)接纳,并全面推广使用,用意是纠正一些人以‘国中’的简称来贬损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目的。

60年代始,华中是以英语为教学媒介,华语和马来语(国语)则为必修必考科。1972年起,教育部推行《国家教育政策》,逐年将英文转换为马来文。直至1978年,所有中学的教学媒介语都被马来语取代。在华中,英文和华文则为学生的必修必考科。

2003年,马来西亚教育部为了提高英语的水准,开始恢复以英语教导数理科的政策。后来在压力下,此政策于2012年被 ‘双语计划 DLP’(马来语和英语教导数理)取代,不过这项 DLP 计划仅在由教育部选出的特定中学实施,以致遗漏了许多华中。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议决要求教育部,允许所有华中参与此项 DLP 计划,即以英语教导数理,因为改制后的一段时间里,华中都是以英语教导数理,非常成功。

在1996年的教育法令下,政府将其管理的所有中学统称为“国民中学 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SMK)”,包括华中。在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的争取下,教育部同意在行政上,华中可以继续使用 “国民型中学 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 (SMJK)”的称呼,代表‘国民型中学’或‘华中’。 这些中学都是在5、60年代改制,接受全津的华文中学,不同于教育部自己的‘政府中学’。教育部不问也不阻止‘华中’的中文称呼。

根据2010年的统计,约有20%的华文小学毕业生进入华中深造。60所独立中学和 81所华中仅接收了30% 的华文小学的生源。由此可以看到华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及贡献。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