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大数假说
2020-10-15 16:02:41

大数假说是由保罗·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个假设。他比较了两个不带量纲的量值:基本作用力(在此为重力与电磁力)的比例与宇宙年龄的尺度,发现两者皆落在约40个数量级。狄拉克猜测这可能并非巧合,两者或许存在某种关联性。基于这个假设,他设计了一个宇宙学的模型。

这个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质:

然而这两个性质并不为目前主流的宇宙学理论所接受。

狄拉克并非唯一一位注意到这种量值巧合的人。 对这类巧合的关注始于1919年,赫尔曼·外尔推测宇宙的半径会等同于一个带有电子重力自能量(self-energy)的粒子半径:

其中 r e {\displaystyle r_{e}} 为宇宙年龄, c {\displaystyle c} 为光速,re 为经典电子半径。如果用原子单位把 c {\displaystyle c} 和 re 定为1,则宇宙的年龄约为1040 个原子时间单位。这跟一个电子与质子间电磁力和重力的比值落在相同的数量级:

将电子电荷 e {\displaystyle e} 、电子质量、电子/质子质量 m p {\displaystyle m_{p}} / m e {\displaystyle m_{e}} 、介电常数因子 4 π ϵ 0 {\displaystyle 4\pi \epsilon _{0}} 以原子单位(等于1)表示,则重力常数约为10−40。狄拉克解释说这代表重力常数 G {\displaystyle G} 和时间成反比: G 1 / t {\displaystyle G\approx 1/t\,} 。根据广义相对论, G {\displaystyle G} 必须为定值,否则能量不守恒。为解决这个问题,狄拉克将爱因斯坦方程引入了一个规范方程 β ,用来在原子单位下描述时空结构。另外,狄拉克作了大数假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假设:宇宙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物质。

新的物质由以下其中一种方法产生: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