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奥地利历史
2020-04-01 18:44:38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统治德意志地区的最大强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急速衰弱,后来在民主化运动下成为让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国。

在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上发现的冰人奥茨有着530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他的种族尚有争议。已知最早居住在现今奥地利领土上的是伊利里亚人,他们是哈尔斯塔特文化的创造者。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凯尔特人迁入该地区,取代伊利里亚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前2世纪,当地出现诺里孔王国(Noricum)。

前16年,罗马帝国征服诺里孔,在多瑙河以南建立诺里孔行省,并在东西分别建立潘诺尼亚行省和拉埃提亚行省。属于日耳曼人的夸迪人(Quadi)和马可曼尼人占据多瑙河以北的土地。

378年,西哥特人击败罗马军队,入据奥地利,但很快南下,使得奥地利地区被匈人占据。453年,匈人首领阿提拉死后,帝国被日耳曼人推翻。属于日耳曼族的格庇第人占据这块土地。

567年,阿瓦尔人进犯奥地利,同伦巴底人一道击败格庇第人。之后,阿瓦尔人在恩斯河以东的奥地利建立统治,引入臣属于其的斯洛文尼亚人(斯拉夫人一支)。7世纪,斯洛文尼亚人摆脱阿瓦尔人统治,建立卡兰塔尼亚公国。

这段时期内,恩斯河以西一直是日耳曼巴伐利亚人的天下。739年,萨尔茨堡主教区建立,奥地利全境基督教化。745年,卡兰塔尼亚为抵抗阿瓦尔人的威胁,接受巴伐利亚的保护,改称卡林西亚公国。788年,查理曼征服巴伐利亚,791年到805年,他又征服阿瓦尔人,在该地设立若干“马克”(边区)。843年,查理曼帝国崩溃,这些马克归属东法兰克王国。

907年,马扎尔人在普雷斯堡击败巴伐利亚军队,占领各马克。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莱希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并且统帅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6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1251年,波希米亚国王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夺取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普什米塞·奥托卡二世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先后继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匈雅提·马加什于1463年获得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占领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公爵大胆的查理的惟一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波西米亚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家族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波西米亚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二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并在1556年退位时,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号传给斐迪南。哈布斯堡家族分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波西米亚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斐迪南一世正式继承奥地利大公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开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1517年,德国天主教教士马丁·路德因不满罗马教廷的赎罪券政策,发起宗教改革。自当时的马西米连一世开始,历任哈布斯堡君主都对基督新教都采取容忍政策,因此新教得以在德国广播,而且传到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波希米亚。但由于君主的容忍新教,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但帝国局势在1617年急转直下,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皇帝。但他对新教的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为夺回王位,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但反促成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新教诸侯结盟援助波希米亚,更导致帝国周边的新教国家丹麦和瑞典入侵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而改信新教的荷兰反西班牙的独立运动的加剧,和后期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加入反哈布斯堡联军,使情况雪上加霜。

虽然波希米亚叛军和丹麦王军被哈布斯堡皇军打败,但与瑞典和法国的战事一直僵持。因此,斐迪南二世将波希米亚王位让与儿子斐迪南三世,以纾解当地民愤。当斐迪南二世逝世后(1637年),斐迪南三世立即与各国议和,终于在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虽然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对内各邦国的控制,使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诸侯自立状态;但是,战争期间,奥地利与波西米亚的新教徒都被肃清与“感化”成天主教徒;战后哈布斯堡又强化自身领地的控制力,维持一支五万人的常备军,并在奥地利、波西米亚与西里西亚等地区都建立绝对君主制(专制君权)。因此三十年战争只是使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崩解,实际上反而强化皇帝的本体实力。所以1648年后,只能说它扩展皇权的计划挫败,不能说它因此中衰。

从1637年登基的皇帝斐迪南三世,到1658年继位的利奥波德一世(1658-1705年在位),两位皇帝都以各种方式,驯服自家的领地上的贵族地主。皇帝勒令农民每周三天,替贵族地主作白工,鼓励贵族地主将大量农产品卖出获利,换取奥地利与波西米亚贵族对君王的效忠。这个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贵族地主因此向君王(两位皇帝)交出原本的政治特权,任由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主要的立法与收税大权。绝对君主制因此稳定地扎根在哈布斯堡领地上,并且越扎越深。

虽然因为匈牙利贵族的强力反抗,使得贵族特权被大量保留,但是哈布斯堡皇帝在优秀将领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的帮助下,先在1661-1664年于匈牙利抵挡住奥斯曼帝国的十二万进攻并获得胜利,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耳其对外西凡尼亚的宗主权,强化奥地利对匈牙利的控制力量;然后借由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与波兰联手打败奥斯曼帝国的威势,在1687年征服并统一大部分的匈牙利,极大地扩张哈布斯堡的领土,并拉开哈布斯堡“中兴”的序幕。

借由萨伏依之欧根亲王(天才将领与伟大政治家)的帮助,奥地利在1687年迎来中兴与颠峰时期。欧根亲王正如奥地利的许多官员一样,根本不是奥地利人;依照出身和教育来分类,他实际上是法国人,并且和当时许多贵族一样,都曾在各国服务任官,是国际性的贵族官僚。最重要的是,他其实是现代奥地利的国家创始人。

欧根亲王在1690年代越发受到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重用,担任军事行政长官与统帅时,都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他采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规划办法,改革奥地利军队的供应、装备、训练和指挥,因此在1697年与土耳其作战时,赢得森塔战役(Battle of Zenta)的辉煌胜利,迫使奥斯曼帝国在1699年的卡尔洛夫奇条约上,正式割让匈牙利、外西凡尼亚和克罗地亚给哈布斯堡。

因为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法兰西王国的波旁家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为争夺西班牙王国王位,而在1701-1704年发生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与强权英国与荷兰联手,决定摧毁法王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和霸权。

这场反法战争,由奥地利主帅欧根亲王、英荷联军主帅约翰·丘吉尔,以及荷兰大议长安东尼·海因斯(英语:Anthonie Heinsius)三人所主导。三位军政领袖,组成团结有力的三角同盟,最终在1713-1714年打垮路易十四的野心。结束战争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虽然西班牙王位由波旁家族所继承,但是西班牙在欧洲的广大领土,包括南尼德兰与意大利之米兰、那不勒斯等,几乎都割让给皇帝,使皇帝的领地与人口扩张一倍,成为欧陆最大的赢家。新获得的土地不但可以对法国之两侧重新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皇帝的威望都极大的增长。

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签订后的二十年间(1713-1733年),奥地利迎来历史上最强盛的颠峰期,此后奥地利再也没有这样的强盛国势。因为这二十年中,西欧与东欧的主要强国刚打完死伤惨重、元气大伤的大战(西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东欧是大北方战争),因此出现的欧洲权力真空,就由中兴的奥地利暂时填补。

在皇帝查理六世的统治下,欧根亲王于1716重新发动对土耳其的攻势,并取得辉煌的胜利。1718年在与奥斯曼帝国签署的帕萨洛维茨条约中,查理六世获得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部分领土。

1720年,查理六世借由奥、法、荷、英的四国同盟,共同压制敌对的西班牙(四国同盟战争);并威逼萨伏依的国王,强迫他用富庶的西西里岛,和查理六世交换次等的萨丁尼亚岛。得到西西里的奥地利,处于人口与领土扩张的极限,但好运很快就用完。此时奥地利国势发展到颠峰,但也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国势下滑,下坡路很快就来到奥地利面前。

在查理六世晚年时,因为东、西欧强国的元气恢复,奥地利的国力又趋于下降。1733年,奥地利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因为缺乏过去强大的盟友英国与荷兰支持(当时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力主和平政策,并拉拢荷兰一同保持中立),面临残酷的失败,即使善战的欧根亲王领军,也无法阻挡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军与外交攻势(由法王路易十五的宰相弗勒里红衣主教主导)。查理六世被迫在1738年的维也纳条约里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得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交还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以换取帕尔马和皮亚琴察两个公国;奥地利也被迫承认法国取得洛林公国,默认法国重建其欧洲第一的霸权。

在1737年至1739年与奥斯曼帝国爆发的第二次战争中,查理六世虽然继续和俄罗斯的联盟以对抗奥斯曼,但因为欧根亲王在去年过世(1736年),奥军遭到决定性的败北,结果失去他在上一次战争(1716-1718的奥土战争)中所夺取的大部分领土。这场败战导致巨大的债务(十万佛罗林)和普遍的不满,维也纳对各地的统治开始出现摇摇欲坠的征兆。

1713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担心自己没有男性子裔,再加上他的兄长——约瑟夫一世都无男性子裔,于是预制《1713国事遗诏》。遗诏内容大致如下:

洛林家族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哈布斯堡君主斐迪南三世将其中一位女儿艾林诺公主,许配与当时的洛林公爵卡尔·利奥波德,他们俩便是洛林公爵弗朗茨(后来的“法兰兹一世”皇帝)的祖父母。查理六世在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莎公主出生后,便将洛林公爵的次子弗朗茨(其长兄不幸夭折)带到维也纳,与玛丽亚·特蕾莎一起长大,并于1736年结婚。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以不承认《1713国事遗诏》为由,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而玛丽亚·特蕾莎和弗朗茨在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支持下,迎战各国。普鲁士率先于1740年12月16日入侵哈布斯堡领地西里西亚。其后,法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援军更将战火波及到整个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地区。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极力协助玛丽亚·特蕾莎的表姐夫,巴伐利亚帝选侯卡尔登上神圣罗马帝位(是为卡尔七世)更加剧双方的紧张。

情况在战争初期,对哈布斯堡家族很不利。在1744年底,整个西里西亚地区、大部分的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都陷入反哈布斯堡联军的手中,而哈布斯堡家族更失去神圣罗马帝位,亦即是失去免被德意志诸侯攻击的皇家特权。

1745年1月20日,卡尔七世的逝世,成为整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转捩点。在此以前,萨克森倒戈支持哈布斯堡家族,并派出代表与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的君主代表于1月8日在华沙密会,组成四国同盟。从此哈布斯堡家族逐步收复失地。首先是英国于1745年4月29日在北美发动对法属路易斯堡的围攻,并于同年6月16日攻下城堡,牵制法国的力量,而荷兰和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海岸挑起的冲突,更令西班牙头痛。其后是同年9月13日,玛丽亚·特蕾莎的夫婿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开启哈布斯堡-洛林家族。

但反哈布斯堡同盟也有成功的攻势,如法军成功入侵孟加拉湾和奥属尼德兰,使得双方陷入拉钜状态。而俄罗斯与奥地利的结盟和瑞典保持中立,更令普鲁士腹背受敌,转为防御。此时,奥属尼德兰成为主要战场。莫里斯·萨克森公爵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尼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由于知悉俄国援军即将抵达奥属尼德兰,法军决定与英、奥议和。

最后,英荷奥法于1748年10月18日签定《亚琛和约》,承认弗朗茨皇帝、玛丽亚·特蕾莎皇后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但是要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领有。

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有鉴于此,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起义,推翻梅特涅政府,迫使奥皇改组内阁,召开立宪会议。新政府实行的“宪政”未能满足人民要求,5月维也纳市民连续举行起义,奥皇出逃。10月6日,维也纳市民再次起义,奥皇再次出逃。后孤立无援,10月31日被镇压。同时,帝国境内的波西米亚和匈牙利也爆发革命,但是取得部分政权后,与皇室妥协,转而反对革命。6月,政府镇压布拉格起义。随之镇压匈牙利革命。

1859年,意大利战争。

1866年,普奥战争。

1867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妥协,奥地利帝国改革为奥匈帝国。

187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

1938年,德奥合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1995年,加入欧盟。

1999年,加入欧元区。

2006年10月1日,国民议会选举举行。奥地利内政部公布,议会183个席位中社民党占68席,人民党66席,奥地利自由党21席,奥地利绿党20席,未来奥地利联盟8席。2007年1月11日,由社民党和人民党组成的联邦政府宣誓就职,总理为阿尔弗雷德·古森鲍尔。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