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台北市 (州辖市)
2020-05-25 18:47:38

 */?)是台湾日治中后期(1920年-1945年)存在之行政区,也是当时台湾的首府,隶属于台北州;为台北州州治、以及台湾日治时期最高统治机关台湾总督府的所在地,因而有“岛都”的称号,与被称为“帝都”的首都东京相呼应。。此为台北建市之始,创立时的辖属范围包含今台北市的万华区、大同区、中正区、中山区及大安区,1938年扩大至今松山区、信义区一带。

台北市大致上可以分为城内、大稻埕和艋舺三个市街区。城内主要居住着内地人(日本人),而大稻埕与艋舺主要居住着本岛人(台湾汉人)。除了经济上的各种设施,台北市也有公园、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当时文明都市的文化设施。街道上红砖或钢筋水泥造的三层房屋,并排著20米宽的柏油路。市区的中央是7.6万平方米大的新公园。包围城内区的是三线道路,沿路设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岛上种植树木,因景观秀丽而有“东方的小巴黎”之称。

1920年(大正九年)初创立时辖区原属:

1938年并入之七星郡松山庄辖区原属:

1920年10月1日台北市成立,管辖范围包括原台北厅直辖全部4区24个街庄及士林支厅所辖之士林区1个街庄,并改制为大字,即台北城内、崁顶、龙匣口、古亭村、林口、三板桥(以上位于今中正区)、艋舺、下崁、加蚋子(以上位于今万华区)、大稻埕、大龙峒、番子沟(以上位于今大同区)、山子脚、牛埔、西新庄子、中庄子、下埤头、朱厝仑、上埤头、大直(以上位于今中山区)、中仑(位于今松山区)、大安、顶内埔、下内埔、六张犁(以上位于今大安区)等25个大字。

1922年(大正十一年)4月1日,台北市西半部15个大字撤除,重新划分成64个町;东半部10个大字维持原建制不变。

1938年4月1日,松山庄划入台北市,台北市大字增加松山、顶东势、下塔悠、上塔悠、旧里族、中坡、五分埔、三张犁、兴雅等9个,共计19个大字。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