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叱干姓
2020-12-14 06:03:24

《百家姓》中无此姓

叱干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叱干姓为代北复姓,不属于《百家姓》,一说源自鲜卑部落名、一说是羌族姓氏,有说衍生自甘姓。叱干姓虽然在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仍然沿用至今;目前,中国大陆有少量的叱干姓人口。

一些说法认为,叱干姓源自鲜卑部落名。根据现代学术考究,叱干部(又称薛干部)是世居代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在登国年间曾遭受北魏攻打和三度屠城,后在北魏太武帝执政时期归顺北魏,成为北魏的编户、以及鲜卑部落的支部,后以部落名作为姓氏。宋朝典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则指出,叱干姓是由鲜卑族领袖拓跋邻(追谥为北魏献皇帝)定姓:“代北人,后魏献帝,定姓为叱干氏,居武川。”

一个说法指,叱干姓是羌族姓氏,原型是礼泉县叱干、宜川县小叱干、蒲城县叱家等地名。

中国作家唐棣的小说《叱干女子嬏》曾提及叱干姓的由来,认为叱干姓衍生自甘姓,并非少数民族的姓氏。小说指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宰相甘罗因吕不韦陷害而全族遇难,只有一个甘姓老人成功逃脱,并因为追兵误会其姓氏为“吃”而幸免于死;为了纪念幸免于难的经过,老人在自己的姓氏加上“吃”字,成为“吃甘”姓,后演变为“叱干”。然而,小说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考究来证实此说,起源于甘姓之说只是小说角色的说法。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期间有多个载于史册的知名叱干姓人物,包括叱干阿利(胡夏人,载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叱干麒麟(北魏人,载于《魏书·尔朱天光传》)、叱干苟生(北齐人,载于《北齐书·傅伏传》)、叱干保洛(北周人,载于《周书·文帝纪》)。

到了北魏太和年间,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把大多数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其中,叱干姓取原姓汉义,改为薛姓,并与汉族通婚。此外,亦有部分叱干姓人口改姓为叱姓。

叱干姓虽然在汉化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唐朝乃至现代仍有沿用。四川龙泉驿区的大佛岩附近有一块题为《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的唐碑,碑题提到的“叱干公”证明唐朝时仍有人沿用叱干姓,是研究古代中国姓氏史的重要资料。在现代中国,陕西的西安市和咸阳市有为数不多的叱干姓后人,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亦有少量叱干姓人口。

叱干姓的郡望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

源自叱干姓的薛姓家族以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为郡望,以三风堂、河东堂为堂号,藉以与汉族薛氏的堂号忠谏堂有所区别。河东薛氏的堂联褒扬了多位薛姓人物的事迹,其中薛元敬、薛收、薛道衡等人都是叱干姓后代。

现今中国陕西礼泉县的乡级行政区叱干乡得名自羌族叱干姓。

相关:

  • 复姓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