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台中港
2020-04-01 03:40:06

台中港是位于台湾台中市的国际商港,十大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距离北部基隆港和南部高雄港各约110海里。港区总面积为11,285公顷,水域面积8,382公顷,陆地面积2,903公顷, 台中港港区内规划兴建码头78座;港区全境横跨龙井区、梧栖区、清水区,港内大部分设施皆位于梧栖区,管理单位为台湾港务公司台中港务分公司。日治时期曾有新高港的建港计划,因二战爆发而停顿,至1970年代才正式建港。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目前因吞吐量大幅成长为台湾第二大港,世界第94名,也是中台湾的航运门户。

1938年(昭和13年),台湾总督府为配合台湾中部的产业发展及“南进政策”的需要,考虑到基隆及高雄南北二港距离过远,因此发布“梧栖筑港计划”,选定梧栖港为扩充中部商港的预定地,并兼有渔港、工业港之功能。

1939年(昭和14年)全案定名为“新高港”,取新高山(玉山)之名,并于9月25日举行“筑港开工典礼”。1941年(昭和16年)进一步公布“新高港都市建设计划方案”,计划合并大甲郡的清水街、梧栖街、沙鹿街组成“新高市”,然而1944年(昭和19年)受战争影响,导致资金不足且美军轰炸相关设施而告停顿。

1945年日本战败,新高港更名为台中港,曾经一度繁荣,台湾接管计划纲要地方政制中甚至规划台中港旁的梧栖为省辖市,但后来并无施行;之后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的爆发而沉寂下来,直到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行十大建设时才开始三阶段的建港工程。

19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开始起飞,进出口贸易量急遽增加,致基隆港、高雄港两港逐渐有雍塞的现象。政府为此乃决定辟建台中港,藉以减轻基、高两港的负荷,并为中台湾地区提供一个对外贸易门户,以促进台湾经济、人口的均衡发展。

1970年5月7日,梧栖国际港定名为“台中港”,1971年2月1日,台中港工程局成立。1973年10月31日,台中港第一期工程开工。1976年10月31日,竣工通航。:787

台中港目前有58座码头,拥有自动化卸储设备。不过,由于台中港一直深受潮汐及淤沙的问题所困扰,虽然开港后发展迅速,但还是逊于腹地小但位置优越的基隆港,直至2009年货物装卸量(2010年破亿吨)与吞吐量始超越基隆港,成为国内第二大国际商港。虽然全球经济衰退,但因港区内中龙钢铁与台湾中油液化天然气2009年开始进口,货物装卸量虽比08年衰退0.1%,但远比基隆港、高雄港低。

客运部分,台中港进出港旅客人数排名台湾第二,仅次于基隆港。

台中港未来发展计划包括商港扩建计划与工业港区开发计划,将配合国际海运发展逐步实施,目标为台中港成为拥有78座码头的国际大港。

2012年3月1日,交通部航港局与台湾港务公司成立后,台中港务局改制成“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台中港务分公司”(管港埠业务),航政、港政事项则另成立“交通部航港局中部航务中心”。

北突堤的防波堤

台中港旅客服务中心

交通部运输研究所港湾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部航港局中部航务中心

海港联合办公大楼

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中港分处

以下五地区占2010年总吞吐量的73%

站牌为各路线离台中港最近距离之站牌

全线低底盘无障碍公车;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低底盘无障碍双节公车;车辆配置一车五机

全线部分低底盘无障碍公车;部分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低底盘无障碍公车;部分车辆配置一车三机

全线部分低底盘无障碍公车;部分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低底盘无障碍公车;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低底盘无障碍公车;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部分低底盘无障碍公车;部分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低底盘无障碍公车;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全线部分低底盘无障碍公车;部分车辆配置一车双机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