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氯痤疮
2020-05-04 07:18:37

氯痤疮(英语:Chloracne),由氯、氯酚和多氯联苯等导致的痤疮。也有因二噁英引发的病例。

氯化烟雾以及不断接触固态氯可造成接触部位皮肤损害。氯化透过衣服也可造成皮肤损伤。皮疹好发部位在脸部、耳轮、耳后、颈、肩、手臂、胸部、腹部甚至阴囊。皮疹初起时呈小粉刺状或囊状,以后发展为硬囊状隆肿,有些还可能化脓。损伤开始时出现小囊,类似粉刺和痤疮的小脓泡。氯痤疮在某些方面与一般痤疮不同,前者皮肤干燥,后者常含较多油脂。氯痤疮的丘疹为非炎症型,而一般痤疮则常伴炎症损伤。形成氯痤疮所需的接触时间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可以从数周至约一年不等。

1897年第一次描述了因二噁英发生氯痤疮的病例。1930年代,成为多氯联苯农药制造工人的职业病,1960年代得到确证。

实验动物研究显示,当二噁英量达到23-13900ng/kg时就发生氯痤疮,人体则仅需96-3000ng/kg。

乌克兰亲西方的总统尤先科,怀疑被亲俄罗斯的反对派下毒,此症与二噁英毒性相若。

维基共享资源中与氯痤疮相关的分类


Template:Disorders of skin appendages(英语:Template:Disorders of skin appendages)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