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2020-05-08 11:56:16

尺是东亚传统长度单位,即十寸,寸最初是以成人的寸口位置作为度量。起源于中国殷代,之后各代制度不一,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后,在各地又各自有所变化。

现今出土的西汉实物尺中,有长度为23.1厘米的铜尺和23.2厘米的错金铁尺。

咫约为成年女子掌的长度,约为八寸。〔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说文》〕 。“咫尺”在文学常用来比喻很近的距离。

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周尺约为汉尺八寸。尺、寸、寻、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九寸则为黄钟之长。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汉代以后,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刘歆的累黍为尺法被采为定说。北魏时,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自南北朝起,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规定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故称“三司布帛尺”。宋代,累黍为尺法遭到怀疑。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近,凡田亩、布帛、营造,往往用此尺。曲尺也就是矩形尺,类似现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营造,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因与礼制有关,不能随意更动,所以基本采用小尺。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称黍尺)的一尺二寸。明代尺的标准尺度,营造尺为32厘米,量地尺为32.6厘米,裁衣尺为34厘米。

双手张开之间的长度称为一寻,明张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一仞,中人之身,长八尺, 两臂寻之,亦八尺”故有身长八尺、六尺之孤、昂藏七尺、丈夫之说,而倍寻曰“常”,“寻常”之长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营造用的鲁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155厘米不到,不满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吕布与赤兔马都一丈高,关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计算。


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为周尺一尺,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古尺一尺。


古代日本丈量身高用的尺应与中国差不多。比如上杉谦信高六尺,常有人以正仓院保留的唐尺约30厘米,认为他高180厘米,而正仓院保存的古物唐尺八最长就43.7厘米程度,换算一尺为24厘米左右(或以十个铜制钱直径为一尺,各代制钱不同,比如永乐钱2.5~2.55cm,宽永通宝2.2~2.4cm可以反映当代尺寸差异),后世依其铠甲等估算只有156厘米的身高,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史载六尺高,而大树寺历代将军的等身大牌位,吉宗的牌位是155.5cm,其余牌位和考古出的遗骨是相符的。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明治时期把一寻定义为六尺。日本


拍摄电影时使用的35mm胶卷,每一英尺的长度相当于16格的画面,在过去电影主要采一秒16格画面的时代,一英尺的胶卷长度正好等于一秒钟画面的内容(相比之下,今日的电影业已改采用每秒24格或甚至更高格数的更新率)。因此一般商业上虽然提到电影片长时大都以播放时间作为衡量,但在业界沟通时却是以胶卷的英尺长度作为基准。在日本的电影界,由于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尺”(しゃく,Shaku,一尺约为303.03mm)约和英尺(foot,304.80mm)相当,因此常以“尺”作为业界对电影长度的专用术语,甚至引申作为“时间”的代称。

米(m) · 尧米(Ym) · 泽米(Zm) · 艾米(Em) · 拍米(Pm) · 太米(Tm) · 吉米(Gm) · 兆米(Mm) · 千米(km) · 百米(hm) · 十米(da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丝米(dmm) · 忽米(cmm) · 微米(μm) · 纳米(nm) · 皮米(微微米)(pm) · 飞米(费米)(fm) · 阿米(am) · 仄米(zm) · 幺米(ym)

里 · 引 · 丈 · 尺 · 寸 · 分 · 厘 · 毫

英里(哩、咪)(mi) · 浪(furlong) · 链(chain) · 杆(rod) · 英寻(㖊)(fathom) · 码(yd) · 英尺(呎)(ft) · 英寸(吋)(in)

堂 · 里 · 引 · 丈 · 仞 · 尺、咫 · 寸 · 分 · 厘(换算另见中国度量衡)

秒差距(pc) · 光年(ly) · 天文单位(AU) · 月球距离(LD)

尺 · 寸 · 分 · 厘

海里(浬)(NM, Nm, nm, nmi, n mile) · 埃(Å) · 点(pt) · 派卡(pc) · 条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