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心智表征
2020-05-06 00:52:57

心智表征,又称为认知表征,在心灵哲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领域中,指的是一种假设性的内在认知符号,能够表示外在现实;或是指一种利用某种符号的心理过程,这种符号是个形式系统,能够阐明某些实体或资讯类型,同时也带有该系统如何完成工作的详细资讯。

心智表征指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感官中的事物之心理意象,人们的心灵常常会有物体、事件和环境的意象。比如说,如果你被要求去回想一个生日派对,你可能会记得当时的一些人、举办的地点、你看过的事物,甚至可能包括你闻到的味道。你无法真的闻到或看到这些事物,但是你可以想像它们。

在当代哲学领域中,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领域,例如心灵哲学和本体论,心智表征是解释和描述想法和概念的本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心智表征(或心理意象)也能够表现那些个体没有经验过或不存在的事物。想像你自己在一个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或是有第三只手臂。这些事物不是没有发生就是根本不可能存在。虽然视觉意象比较可能被记住,心理意象则可能包括所有种类的知觉形式的任何一种表现,例如,听觉、嗅觉、味觉。斯蒂芬·科斯林(英语:Stephen Kosslyn)建议并认为,心理意象被利用来协助解决某一类的问题,我们有能力将不确定的物体视觉化,并且在心灵呈现这些意象,进一步去解决前称的不确定性。

表征主义(也称为“间接实在论(英语:Direct and indirect realism)”)是一种观点,认为“表征”是我们触接外在现实的主要方式。

心智表征理论试图从本质上解释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当中的意念、概念和其他心理内容。与“素朴实在论”或“直接实在论(英语:Naïve realism)”不同,心智表征理论假设了心智表征是实际的存在,中介著观察主体以及外部世界的客体、过程或其他实体,在脑海中表示外部世界的客体。

举例来说,当某人产生地板需要打扫的信念时,心智表征理论指出,他会形成一种代表地板及其清洁状态的心智表征。

最初或“古典”的表征理论也许可追溯到托马斯·霍布斯,并且通常在古典经验主义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主题。根据这个版本的理论,心理表征指的是被表征对象或事件状态的图像(通常称为“意念(ideas)”)。而对于像杰瑞·福多、史迪芬·平克等许多其他的现代追随者来说,表征系统则是由一种内在的思维语言(即心理语言(mentalese))所构成。思维(thoughts)的内容是以符号结构(心理语言的公式)来表示,有着与自然语言非常相似的语法和语义。这种符号结构类似于自然语言,但是它是在更抽象的层次上。对于葡萄牙逻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Luis M. Augusto来说,在这个抽象的、形式化的层次上,思维的语法是一组符号规则(即带有符号结构的操作、过程等)。思维的语义是一组符号结构(概念和命题)。内容(即思维)则在两组符号有意义地共现(co-occurrence)下浮现出来。例如,"8 x 9"是有意义的共现,而"CAT x +"则不是,"x"是由符号结构(如"8"和"9")调用的符号规则,而“ CAT”和“§”则不是。

加拿大哲学家萨加德(P. Thagard)在他的著作《认知科学概论》中指出:“大多数认知科学家都同意,人类脑海中的知识是由心智表征所构成”以及“认知科学断言:人是通过心智表征来操作思维和行动的心理程序”。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