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热带风暴黛玛 (1991年)
2020-06-16 06:02:05

1991年的热带风暴黛玛(Tropical Storm Thelma;PAGASA:Uring)是菲律宾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共造成约5081人死亡。11月1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劳东北部生成,此热带低压向西移动。受一道冷锋影响,它转向西南移动,系统于11月4日接近菲律宾时加强为一热带风暴。在横过米沙鄢群岛前,黛玛达到了巅峰强度,其一分钟平均风速达到75千米每小时(47英里每小时),气压降至992百帕斯卡(29.3英寸汞柱)。虽然系统横过陆地,但它仅仅略微减弱,随后进入南海。并维持烈风风力。黛玛最终受垂直风切变的影响而减弱为热带低压。11月8日,该热带低压登陆越南并在数小时后消散。

在横过菲律宾期间,黛玛受地形影响降下倾盆大雨,即地形抬升,米沙鄢群岛大部降下150毫米的雨。在莱特岛,局部地区的雨量高达580.5毫米。由于此次降雨主要集中在3小时以内,岛上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泥石流。由于岛上植被破坏极为严重,大部分土地不能良好地吸收降雨,地表径流陡然增加。洪水淹没了阿尼洛-麦巴沙格流域并向下游冲去。奥莫克市位于阿尼洛河与麦巴沙格和交汇处,故受灾严重。在3小时之内,整座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数以千计的房屋受损或被摧毁。仅这一个城市就有4922人死亡,其中2300人在河岸边遇难。

除了奥莫克市,在莱特省和西内格罗省,有159人遇难。在全国有至少5081人遇难,同时又有1941-3084人失踪,估计已死亡。这使得黛玛成为菲律宾史上最致命的热带气旋,超过了1867年风暴(导致1800人死亡),直到2013年由台风海燕以6033人打破记录。总计4446间住房被摧毁,同时有22229间受损。损失总计高达2767万美元。起初,由于奥莫克市通信全面中断,灾情过了24小时才传至政府。几天之内,紧急救灾中心建立起来,联合国下属的多家机构和多个的援助到达。总计价值580万美元的物资被用于救灾。

1991年10月末,一个热带扰动在加罗林群岛附近生成。系统在向西移动的过程中变得更有组织。10月31日,围绕系统的深对流迅速增加,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11月1日,日本气象厅开始关注此系统将并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系统此时位于帕劳东北偏北方向约415千米处。随着风场扫描显示风力达到45千米每小时(28英里每小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开始关注此系统将并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最初,数值预报认为系统将走弧形路径,但系统持续西行并与11月2日逼近菲律宾。由于该气旋靠近菲律宾,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将其命名为Uring。11月3日晚,受一道冷锋影响,此热带低压转向西南移动并直趋米沙鄢群岛,这在台风季末属于常见路径。11月4日,日本气象厅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黛玛。

11月4日,在吹袭菲律宾之前,两家机构均指出黛玛达到巅峰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其一分钟平均风速为85千米每小时(53英里每小时),同时日本气象厅估计其十分钟平均风速为75千米每小时(47英里每小时)。此外黛玛的气压降至992百帕斯卡(29.3英寸汞柱)。不久黛玛在萨马岛登陆,并减弱至热带风暴下限。11月6日,黛玛以烈风风力横过巴拉望岛,随后穿过南海。虽然系统再次出海,强风切遏制了黛玛重新增强。11月7日,黛玛减弱为热带低压。11月8日,系统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登陆,随后在陆上消散。


热带风暴黛玛吹袭菲律宾之前5个月,皮纳图博火山发生了一次普林尼式火山喷发。这次喷发导致约800人死亡,近100万人无家可归。据报道,菲律宾政府努力缓解灾难带来的影响,但黛玛的吹袭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黛玛以孱弱的热带风暴强度吹袭,在塔克洛班市阵风达到95千米/小时,风毁未知。风暴带来的最主要的破坏来自可怕的降雨。米沙鄢群岛大部降下150毫米的暴雨,引发了大面积的洪水。在塔克洛班,24小时降水量达到140.2毫米。因地形抬升,莱特岛成为了降雨中心,并向大气中输入大量水汽.从外,西南季风也在群岛上空汇集,并增强了降雨。在奥莫克市附近的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站测到了580.5毫米的降水量,是与风暴有关的最大降水量,其中500毫米是在当地时间11月5日降下的。最初,市民们认为海龙卷将巨量的水带到岛上,引发一场洪水。但这种想法很快被认为是荒谬的。

莱特省受灾最为严重,超过4000人死亡。总计4446间房屋被摧毁,同时有22229间房屋受损。主要的破坏发生在奥莫克市,城市被洪水近乎彻底摧毁。至少81人在奥莫克城外遇难,14人失踪。在布拉文有42人死亡。全莱特岛电力中断。大部分道路被冲毁,使得许多地方成为“孤岛”。在西内格罗省,有78人死亡,70人失踪。黛玛造成的损失高达2767万美元,其中1894万美元来自莱特省,873万美元来自西内格罗省。黛玛共造成全国598454人受灾,约43000人无家可归。

在黛玛吹袭期间,暴雨产生的洪水淹没了阿尼洛-麦巴沙格流域,洪水从裸露的山上奔腾而下,在奥尔莫克酿成惨剧。洪水涌入流经奥尔莫克北部的阿尼洛河与麦巴沙格河。阿尼洛-麦巴沙格流域面积约为46平方千米,但森林覆盖率仅有3.3%。预警系统也仅用于农业和私人用途。根据一份1990年的调查,流域内90%的土地被开垦用于种植椰子和甜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岛上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都被不当开垦,使得灾情更加严重。山体的构型也加剧了洪水,局部地区的倾斜度高达60%。在大雨期间,这样的地形使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不稳固。在前两小时的暴雨中,流域内土壤水分就已达到饱和,大大削弱了土壤吸水的能力。多地发生深度1-3米,宽度50-100米的泥石流。雨量超过了土壤可吸收量的两倍,山崩使流体的量翻倍。 河道多处建起了堤坝。在一些地方,堤坝决堤前水深涨至10米。正常情况下,河水从阿尼洛河与麦巴沙格河流到奥尔莫克大约需要3.6~5.6天,而在洪水时,时间缩短至1小时。

奥尔莫克位于易被洪水侵袭之处,阿尼洛河与麦巴沙格河在城市北部合流,并90度转弯流向奥莫克湾。除了河流带来的威胁,不合理的规划也加剧了灾情。河边的建筑都没有考虑到洪水的威胁,于是洪水造成的威胁更大。混凝土堤坝一直伸入河中,而非建在岸边,导致泥土在河中淤积更快。此外,科刚大桥使河道变窄一半,更加剧了河水的上涨,这触发了这场灾难。这种转变成为引发这场灾难的关键因素,使得大量的水涌上河岸。当地时间11月5日上午11时左右,约22,835 km3 的水淹没了城市。在15分钟内,水位上涨到2.1米,再于一小时之内上涨至3.7米。洪水持续了3小时,留下了0.6米厚的沉积物。

洪水毫无征兆的的侵袭了这座城市,沿岸的人们毫无防备。尽管河岸边属于高危地带,但仍有大批低收入群体居住在河岸边。收窄的河岸边同样建立了居民区和商业区。暂住者也被允许住在阿尼洛河边一个叫做沃德岛的地方。大约有2500人住在洪水首当其冲之处。最惨重的伤亡即发生在河岸边,绝大多数人被溺死或被埋。一位幸存者称,当时巨浪冲上河岸并淹没了整个城市。沃德岛几乎被洪水夷平,2500名居民中仅有200人幸存,使沃德岛成为一座死亡之岛。据居民反映,有大量尸体顺着河流被冲下。洪水夹杂着泥沙的冲击力足以击毁市政厅的墙。近3000间房屋被彻底摧毁,逾11000间房屋受损。仅仅在奥莫克市,官方确认有4922人死亡,另有1857~3000人失踪。失踪的人中绝大多数可能已被冲到海中,估计已死亡。风暴过后2天,几具尸体被冲上海岸。此外,另有3020人受伤。官方声称如果洪水发生在晚上而非中午,死亡人数可能破万。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