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壮文
2020-04-08 06:55:46

壮文(壮语:Sawcuengh),又称拼音壮文,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来记录标准壮语的全音素文字,是壮语的官方书写系统。壮文于1955年创制,1982年修订。修订后的现行壮文又称“新壮文”。壮文是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上的五种文字之一。

历史上,壮族曾利用汉字及汉字的偏旁、部首,按照汉字六书的规律,创造出用来记录壮语的方块壮字。今天又称“古壮字”。在壮语中称为sawndip,古壮字写作,意为“生字”或“不成熟的文字”。方块壮字没有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异体字多,始终未成为正式通行的文字。学习方块壮字的前提是掌握汉字,亦不利于推广。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即着手为一批没有传统通用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1955年,桂西僮族自治区公布《僮族文字方案(草案)》。1957年底,国务院通过修改后的《僮文方案》;1958年初,广西僮族自治区公布方案并推行。这套壮文以26个基本拉丁字母为基础,增加少量衍生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声调亦采用字母表示。一些音位所对应字母的选用上参考汉语拼音方案。以北部壮语为基础,以武鸣壮话为标准音。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币纸币上均采用这套方案书写壮文。

壮文的推行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止,在改革开放后又逐渐恢复。1982年,《壮文方案(修订案)》经国家民委批复通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推行使用。这套壮文又称“新壮文”,相对于修订前的“老壮文”。新壮文完全使用26个基础拉丁字母,以便打字、印刷和计算机应用。:292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上采用了新壮文。

新壮文使用26个字母。形式、大小写和顺序都与基础拉丁字母一致。

新壮文有22个声母。:97

新壮文有108个韵母。:5

在韵母表中,字母⟨e⟩在⟨a⟩、⟨o⟩之后做短音标记,在⟨i⟩、⟨u⟩、⟨w⟩之后做长音标记,存在不协调,在教与学中造成不便,因而招致批评。

新壮文采取部分标调的办法,用字母标记不同的声调。只标本调,不标变调。:9

壮文以词为单位书写。一个词之内连写,词与词之间空格。

一个词之内有多个音节,且不好区分,致使有多种读法的,使用隔音符号⟨'⟩来隔开音节。只有两种情况不使用隔音符号:一个辅音前后都有元音,且辅音属后一个音节,如byagaq不用写成bya'gaq;两个辅音相连,前后都有元音,且两个辅音分别属于前后两个音节,如banhaet不用写成ban'haet。

大小写规则与英文基本相同,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句首字母大写。标点符号和英文基本相同。

老壮文共计32个字母。:9-10

ƨ、з、ч、ƽ、ƅ五个字母为声调字母,没有大写形式。:10

老壮文尽量少使用双字母来表示音位,而使用了较多的非基本拉丁字母,占32个字母中的11个。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字母在打字、印刷、电子计算机处理等方面较为不便。新壮文的修订主要即针对这11个字母。

相应的声母、韵母、声调符号都随之更动。只有两个韵母比较特殊,老壮文⟨əi⟩在新壮文中为⟨ae⟩,老壮文⟨əɯ⟩在新壮文中为⟨aw⟩。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有两个推行壮文的高潮期。而今,壮文的推行面临困难,只能“惨淡经营”。在广西,壮文仅应用于个别领域(如法定单位(英语:Public sector)挂牌和公章上的名称,党政文件、法律法规的翻译),在社会其他领域中的使用较少。使用壮文的报刊仅有《广西民族报》和《三月三》(“一报一刊”)。2000年和2001年,中国出版的壮文图书只有一本翻译的《论“三个代表”》。1999 年之后,大规模的壮文扫盲教育活动基本停止。小学阶段的壮文教育自2000年以来处于徘徊阶段,不受地方教育机关的重视。:110,111

壮文推广不利的原因,学者归纳为:壮语方言众多,相互间语音、词源差异都很大,会说壮语的人仍要先学标准壮语才能学壮文,但壮族社会并未形成公认的标准语,武鸣也不是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因而各地壮族在心理上对标准壮语不认可,学习时存在抵触情绪;汉语在壮族地区广泛使用,是实际上的中介语言,在接受教育和就业中也更具实用性,人们因功利性而更倾向于学习汉语文;壮语社会功能不足,只是一种乡村语言,在现代化冲击下使用空间愈加狭小,学会壮文之后也无处获取信息,难于应用;壮文推广的历史曲折坎坷,推广初期受到一系列政治运动影响,改革开放后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减弱。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应采用其他方案作为壮语的官方书写系统,如汉字和拼音壮文混用,使用古壮字,或使用重新规范、简化后的新壮字。

2012年起,广西每年举行“壮语文水平考试”(Vahcuengh Sawcuengh suijbingz gaujsi,V.S.S.G.),为考察标准壮语、壮文掌握程度的标准化测试(英语:Standardized test)。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