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腹菌纲
2020-04-01 21:56:30

腹菌(Gasteroid fungi)是担子菌门中多种真菌的通称,泛指担孢子产生位置在担子果内部,而非担子果表面的类群。这些类群包括马勃、地星、鸟巢菌(英语:Nidulariaceae)、鬼笔与假松露等,过去曾归属于腹菌纲(Gasteromycetes)或腹菌目(Gasteromycetales),但分子序列分析显示这些类群在演化上并无关联,现在腹菌只作为一个非正式的通称使用。2011年,一篇研究估计有8.4%的伞菌属于腹菌。

许多种腹菌(例如白鬼笔)早在1753年林奈的著作《植物种志》中就已被描述,但首次对腹菌分类的仔细整理,一般认为是1801年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所著的《真菌纲要》(Synopsis Methodica Fungorum),从1950年于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植物学大会起,此书即被《国际藻类、真菌、植物命名法规》认定为腹菌物种学名的命名起点(starting point),1981年于雪梨召开的大会订出的新版法规中,改将腹菌物种的命名起点提早到1753年林奈的著作,但珀森书中使用的腹菌物种学名仍被视为认可名称(英语:Sanctioned name)。1821年,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在其书《真菌分类系统》(Systema mycologicum)中提出了“腹菌纲”(Gasteromycetes)一名,与孢子产生于子实体外部的层菌纲(英语:Hymenomycete)相对。由于他只依巨观形态进行分类,没有使用显微镜,他将一些块菌等许多现属子囊菌门的真菌也归入了腹菌纲中。

这种分类方式被沿用了约150年之久,到二十世纪中叶时,研究者已渐渐发现腹菌纲下的类群异质性很大,可能包含许多亲缘关系很远的物种,不是一个自然的分类单元。随后DNA序列分析也证实了腹菌纲不是个单系群。

腹菌的担子果形态多样性很高,但担孢子均产生于担子果内部。多数其他种担子菌的担孢子均是借助水珠的表面张力,以主动的机制释放,腹菌的担孢子则多以各种被动的方式释出。

马勃属(英语:Lycoperdon)、灰球菌属(英语:Bovista)与秃马勃属(英语:Calvatia)等属的腹菌俗称马勃(puffballs),这些类群的担子果呈球形或槌形,担孢子可能在担子果腐烂后随风传播,或在雨滴落于担子果表面时,利用其产生的压力由上方的孔洞散出。鬼笔属、蛇头菌属(英语:Mutinus)、笼头菌属(英语:Clathrus)与散尾鬼笔属(英语:Lysurus (fungus))俗称鬼笔(stinkhorns),其子实体初期为凝胶状的蛋形构造,成熟后此构造会裂开,形状各异的产孢构造从中往外延展,其孢子常具有腐臭味,并富含黏液,以吸引苍蝇等昆虫前来协助传播孢子。白蛋巢菌属(英语:Crucibulum)与黑蛋巢菌属(英语:Cyathus)等属合称鸟巢菌(英语:Nidulariaceae)(bird's nest fungi),其担子果呈杯状,其内有数枚蛋状的小包(peridiole),是一表皮坚硬的产孢结构,其内富含担孢子,这些小包成熟后也会腐烂,使孢子得以借助雨水喷溅的力量散播。须腹菌属(英语:Rhizopogon)、层腹菌属(英语:Hymenogaster)与黑腹菌属(英语:Melanogaster (fungus))则合称假松露(false truffles),它们的担子果长位于地下,与子囊菌门的松露类似,许多假松露的担子果有特别的香气,可吸引小型哺乳动物前来取食,并散播其孢子。

多数腹菌行腐生生长,即生长在腐木等植物基质上。许多地星、豆马勃(英语:Pisolithus)与假松露则可与树木形成互利共生的外菌根(英语:Ectomycorrhiza)。多数腹菌分布广泛,不过鬼笔通常只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区域。腹菌在担子果内部产生孢子的特性,是在干燥地区生长很好的适应机制,其中轴灰包属(英语:Podaxis)、钉灰包属(英语:Battarrea)、歧裂灰包属(英语:Phellorinia)与柄灰锤菌属(英语:Tulostoma)等属即生长在沙漠、干草原与沙丘等较干燥的环境中。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