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五位七十五法
2020-12-21 05:24:31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五位(五事,五法)是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来统摄一切法。古型阿毘达磨以蕴、界、处来统摄一切法,这种新分类方法在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尊者《发智论》中广泛采用,《品类论》中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整理、明辨诸法的自相分别。

说一切有部对一切法的具体细分历经演变最后于《俱舍论》定为五位七十五法。七十五法中,将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合计七十五种。

汉传佛教中对五位法有多次传译:

《大毘婆沙论》记载当时就有《品类论》和《发智论》谁先谁后的诤论,而世友尊者是在《发智论》成立之后,《大毘婆沙论》成立之前,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一。后世如法救《五事毘婆沙论》等认为世友尊者作《品类论》。

龙树《大智度论》记载《品类论》位列《六分阿毘达磨》之首,其八品中四品为世友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印顺法师称,《发智论》先出,《品类论》八品中,“辩五事品”、“辩诸处品”、“辩诸智品”和“辩随眠品”是世友所作,而其他四品是迦湿弥罗毘婆沙论师对古型阿毘达磨进行改造而编定。吕澂称,《品类论》在先,其中“辩诸处品”、“辩七事品”、“辩随眠品”、“辩摄等品”是世友所作。

色法是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世亲尊者《俱舍论》只列出所造色11法,在“所触一分”的位置上仍沿用十二处的触。

说一切有部认为“无色界全无色”,二十二根中有七根是色法,上述欲界、色界繋的五根,再加欲界繋的男根、女根。《大毘婆沙论》拥立极微学说后,法胜尊者《阿毘昙心论》依《品类论》将男根、女根并入身根加以分析:

世亲尊者《俱舍论》在此上细分为无声和有声,如有声音产生则增加上外色“声”。

心法即心意识。细分为六识身:

十八界三界系分别中的七心界:

在提婆设摩尊者《识身论》中分为四种心:欲界系心、色界系心、无色界系心、不系心。细分为十二心:

《大毘婆沙论》又将善分为加行善、生得善,将无覆无记分为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通果心。进而细分为二十心:

世亲尊者《俱舍论》只列出1法:心。

心所法就是受、想和心相应行法。

《品类论·辩五事品》:

《界身论》、《品类论·辩七事品》和《大毘婆沙论》改组了心所法,最后定型于法救尊者《杂阿毘昙心论》列46法,世亲尊者《俱舍论》略有类属上的调整:

将七随眠划分为九十八随眠是共通于犊子部的说一切有部一大特色学说:

心所与心相应,经法胜尊者《阿毘昙心论》、优波扇多尊者释《阿毘昙心论经》整理,最后定型于法救尊者《杂阿毘昙心论》:

《品类论》:

世亲尊者《俱舍论》列14法:

共3法。

迦多衍尼子尊者《发智论》提出有为法刹那起灭理论:

诸法与心,一起、一住、一灭,彼法与心,一所缘耶?答:若法与心,一所缘,彼法与心,一起、一住、一灭;有法与心,一起、一住、一灭,彼法非心一所缘,谓:随心转色,心不相应行。

《大毘婆沙论》定义刹那为 1/75 秒。

说一切有部将有为四相列为实有的心不相应行法,一切有为法都依因缘而生,“生”不自生,必然有“生生”者,《大毘婆沙论》对有为四相再立四随相,同理“得”也有相应的“得得”:

依据迦多衍尼子尊者《发智论》,五位的生起与四缘的关系如下:

提婆设摩尊者《识身论》中于四缘的“因缘”中提到了“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这五因。一般称六因是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特有创新,但据印顺法师,六因四缘与分别说部古论《舍利弗阿毘昙论》的十缘说有渊源关系。五果是最后在《大毘婆沙论》中完成的。六因与时间有关:

在《品类论》中体现出的观点和方法多被后世所采纳或效仿,对阿毘达磨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就一些有关问题产生了诤论,特别是无表色实有与否和随眠心相应与否这两个问题。

在《俱舍论》之后,天亲菩萨针对无著菩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又造《大乘百法明门论》立五位百法。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梵行求者,从世第一法,趣苦法智忍时,有梵行求非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圣道,说名梵行;彼于尔时,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现有。从苦法智忍,趣苦法智时,有梵行求亦有梵行,……彼于尔时,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现有。如是,从苦法智,趣苦类智忍;从苦类智忍,趣苦类智;从苦类智,趣集法智忍;从集法智忍,趣集法智;从集法智,趣集类智忍;从集类智忍,趣集类智;从集类智,趣灭法智忍;从灭法智忍,趣灭法智;从灭法智,趣灭类智忍;从灭类智忍,趣灭类智;从灭类智,趣道法智忍;从道法智忍,趣道法智;从道法智,趣道类智忍;从道类智忍,趣道类智;从道类智,趣道类智,或趣所余无漏智时,有梵行求亦有梵行。……”

《大毘婆沙论》:“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谓有一类,……既淳熟已,渐次引起世第一法。次复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刹那,一切皆名随信行者。此随信行补特伽罗,或是预流向,或是一来向。或是不还向。谓:若具缚或乃至断五品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预流向。若断六品或乃至断八品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一来向。若离欲染或乃至离无所有处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不还向。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谓有一类,……所余广说如随信行。”

塞建陀罗《入阿毘达磨论》:“余修所断十种随眠。谓欲界四色无色界各三为十。欲界四种譬如束芦。总分为九。谓从上上乃至下下。彼对治道无间解脱亦有九品。谓下下品道能对治上上品随眠。乃至上上品道能对治下下品随眠。六品尽时得一来果。九品尽时得不还果。如欲界四总分为九。亦有九品无间解脱能对治道。色无色界各有四地。一一地中能治所治。各有九品应知亦然。渐次断彼八地随眠。乃至有顶下下品尽时得阿罗汉果。”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