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埃塞俄比亚狼(<i>C. simensis</i>)
2020-04-20 11:50:20

埃塞俄比亚狼(学名Canis simensis),又名阿北西尼亚胡狼或西门豺,是非洲特有的一种犬属。由于在分类上的不明,故曾以“狼”或“豺”来命名,但近年相信它们应该是灰狼的亲属。它们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海拔3000米以上的非洲高山地区,是生态系统中的顶尖掠食者。它们是犬属中最为濒危的,只余下7个群落共约550只。最大的群落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贝尔山(Bale Mountains),另外的群落则在北部瑟门山(Semien Mountains)及其他地区。1990年在贝尔山国家公园爆发的狂犬病在两星期内就令它们的数量由440只减少至160只。

最初的分子研究显示埃塞俄比亚狼是灰狼的后裔。较近期的研究却显示情况未必是这样:虽然它们是狼的近亲,但有可能早于300-400万年前就已经分支出来。

埃塞俄比亚狼中等体型,外观像郊狼。它们重11-19公斤,公狼比雌狼大约20%。头颅骨扁平,颅盖骨呈圆柱状。冠状脊成直线,枕间骨稍稍突出。牙齿细小及疏落,适合它们大量吃啮齿目的食性。齿式为3/3-1/1-4/4-2/3,有时没有后臼齿。犬齿尖利,平均长19毫米。耳朵尖阔,耳廓很厚。前肢有5趾,后肢有4趾。

埃塞俄比亚狼的面部、耳朵及背部呈赭黄色至锈红色,腹部呈白色至淡姜色。面颊上有白色小点,眼下有弯月状的斑纹。随着年纪及社会地位的增长,其红白色的对比越为明显。雌狼较为淡色。尾巴上有赤色的短纹,末端呈黑色。它们有短的针毛及厚的绒毛,可以抵受低至-15℃的气温。

埃塞俄比亚狼虽然主要是独自觅食的,但会成群的生活及保护地盘。这与一般为了觅食而聚居的食肉目有所不同。在偏远的地方,它们的群落平均有6只成年,1-6只幼狼及1-13只小狼。一般而言,群落都是由同一家族的公狼组成,性别比例为每2.6只公狼就有1只雌狼。

在繁殖季节期间,群落之间的交往会变得频繁,且十分接近其巢穴。繁殖季节过后,群落之间会彼此防卫,并会在打斗时不时吠叫。

公狼不会离开原有的群落,雌狼则会在2岁大时离开及加入其他群落。

雌性的领袖在群落内只会跟公狼领袖交配,但却与其他群落的任何公狼也可以交配。接近70%的交配都是涉及群落以外的公狼。所有群落内的成员都会协助照顾小狼,其他雌狼有时也会协助喂乳。雌狼一年只会生育一次,每次生2-6只小狼,妊娠期为2个月。雌狼会在巢穴内生育。巢穴是往往是在岩石下或是在石缝间的地上挖掘的。它们会定时将小狼迁往其他巢穴,最远可达1300米以外的地方。

埃塞俄比亚狼几乎衹吃日间出没的啮齿目。96%的猎物都是当地的大头速掘鼠,其次是东非鼹鼠。其他的猎物包括黑刺刚毛鼠、布氏垄鼠、多种非洲沼鼠属、斑刚毛鼠、幼鸟、埃塞俄比亚野兔、蹄兔、幼生灰小羚羊、山苇羚及山地羚。它们有时也会吃莎草科的叶子来帮助消化。

现时已确认有两个埃塞俄比亚狼的亚种: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