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巴格里·西里格尔
2020-06-20 10:20:10

巴格里·西里格尔(印尼语:Bakri Siregar,1922年12月14日-1994年6月19日),印度尼西亚(印尼)已故社会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作家。

西里格尔在1922年12月14日生于荷属东印度亚齐兰沙,在1940年代初的日占时期便已经成为多产作家,这从当时他创作的短篇故事《幸福的征兆》(,载于1944年9月1日的《大亚洲》日报)就可以证明得到。

印尼独立后,西里格尔便到苏联深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他认为苏联的制度是有效的,对群众是有益的,并由此肯定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他也赞扬那些否定世界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苏联作家。他在回国之后曾经创作包括《罪与罚》(,改编自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莲花姑娘》(,改编自朝鲜神话)和原创作品《白碑》(,1950年)在内的几部剧作。

在1951年来到北苏门答腊省省会棉兰当高中教师,并在1952年加入左倾的人民文化协会(Lembaga Kebudajaan Rakjat,简称人民文协),以及发表个人第一部分析印尼文学(英语:Indonesian literature)的著作《文学演讲》()。他在1953年发表了短篇故事集《足迹》(),并成为人民文协北苏门答腊省支部主席,又在一年后发表剧作《赛查和阿丁达》(,改编自荷兰作家穆尔塔图里的小说《马格斯·哈弗拉尔》)。西里格尔还在任教高中期间发掘未来的演员,并指导他们加入由人民文协开办的迪纳摩剧社(Dinamo)。

西里格尔曾经先后在1956年至1957年期间,以及1957年至1959年期间到波兰华沙大学和棉兰北苏门答腊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North Sumatra)教授印尼语,又到中国北京大学担任他的最后一份教职——讲师,教授印尼文学史,直至1962年为止;在旅居北京期间他也兼任人民文协的理事。他在1962年回国后仍然继续留任理事一职,并于1965年就任人民文协理事长。他在1964年发表的《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一)》()套用了马克思主义史观,主要评论图书编译局时期和《新作家》时期的印尼文学史。这既是第一部讲述印尼文学史的专著,也是2000年之前最后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评论印尼文学的著作。

1965年9月30日的流产政变发生后,印尼政府便宣称这是由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印尼共)发动的政变。当时左派份子被军队和普通群众搜捕,而左派组织也遭到取缔。西里格尔自己则被当局拘捕、囚禁,坐牢坐了12年。他在这段时期撰写的手稿《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各个阶段》()一直都未能公诸于世。

西里格尔于1994年6月19日在雅加达逝世。

根据西里格尔的定义,印尼文学就是以印尼文撰写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呈现印尼民族为了争取持久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他也认可早期以本地语言和马来文撰写的文学作品,却认为印尼文学史的开端是1920年代的印尼民族觉醒(英语:Indonesian National Awakening)。他对印尼早期文学组织的评价很差,说图书编译局是一个利用“语言政治(英语:language politics),⋯⋯挑拨种族关系,分化印尼人民”的机构,还说《新作家》是一份带有资产阶级情调的刊物,认为这份月刊无法客观理解人民的需要,因此也无法呈现独立斗争的真实面貌。

西里格尔把印尼文学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九三〇事件失败后,以苏哈托为首的新秩序政府便把印尼共产党、印尼共的追随者和其他左派份子剔出史册。虽然西里格尔的著作在出版的时候具有影响力,不过自此之后却被湮没。他的《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一)》是禁书,直至2010年仍然是一本难以查阅的书籍。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