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020-05-02 11:02:0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语: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今属捷克)的一个犹太家庭,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维也纳工作,后因躲避纳粹,迁居英国伦敦。

他著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欲力”、“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弗莱堡(今捷克共和国普日博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犹太出身对后来其理论的发展起著很大的作用。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家庭经济状况紧迫,住宅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尤其是弗洛伊德。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投入的精力往往超过他的兄弟姐妹。

他出生时身上附有胎膜,其母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征兆。他在幼年起已经显得才智过人,9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升入中学,在八年制的学习过程中连续六年是班级第一名,特别在体育这项科目上面名列前茅有七年已久。虽然当时社会上有反犹的组织,但是他依然于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大学时,弗洛伊德对生物学和生理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先后在动物实验室和生理实验室实习,发表了多篇论文。当时他心理学的导师是弗朗兹·布伦塔诺,而他也十分尊敬这位前辈。1881年5月,弗洛伊德通过医学院毕业考试,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弗洛伊德继续在恩斯特·布吕克(英语:Ernst Brucke)的生理实验室工作。与玛莎·伯奈斯订婚后,为了增加收入,接受布吕克的建议放弃理论研究,改行做专职医生。1882年7月31日,弗洛伊德开始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直到1885年8月底成为维也纳大学的神经病理学讲师。

他在24岁时染上烟瘾,并且认为这种习惯可以帮助他提升工作效率。他的同事威廉·弗利斯曾就此事警告过他,但弗洛伊德依然故我,后来因此罹患口腔癌。按照弗洛伊德1897年和弗利斯所讲,烟瘾等瘾是手淫的代替物。

除去他尊敬的老师弗朗兹·布伦塔诺,他也十分欣赏西奥多·里普斯和尼采的作品。在尼采于1900年去世后,弗洛依德专门去买过尼采的作品合集。但后来又对尼采失去了兴趣,开始专攻神经学。此外他还经常阅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实际上他的很多精神分析原理都可以从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寻到源头。

1885年10月,弗洛伊德前往巴黎向让-马丁·沙可求教,后来他回忆到这段经历时说它对自己从神经学转向研究神经病理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次年他就开始自己独立进行实验了,然而这段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处在比较压抑的状态,经常做噩梦,他认为这是因为其父1896年去世导致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基于自己的早期研究,弗洛伊德推断出人类幼年遭受过性虐待是后来患上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歇斯底里症的先决条件,即弗洛伊德诱惑论。

1886年,他与玛莎·伯奈斯结婚,婚后育有六名子女。他也是在这一年从医院辞职,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他自1880年代中期就在维也纳大学授课,本来还想升为教授,维也纳大学也很支持他,但是1903年当局否决了大学的任命。弗洛伊德的朋友玛丽·费尔斯特(Marie Ferstel)贿赂了教育局官员一幅名画,才使得政府改变了主意。

1902年秋开始,维也纳大学的很多医生也开始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兴趣,每周三到弗洛伊德家和他探讨各种心理和神经学问题,在威廉·斯泰克尔的建议下,“周三心理学会”(Psychologische Mittwochs-Gesellschaft)成立。除去弗洛伊德和斯泰克尔外,成员还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马克思·卡安(Max Kahane)和鲁道夫·赖特勒(Rudolf Reitler)三人。他们全部是犹太裔。马克斯·格拉夫不久后也加入其中。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力由此渐渐扩大。到1906年,周三心理学会已有16名成员,奥托·兰克为学会秘书。同年,弗洛伊德开始和卡尔·荣格通信。1907年3月,荣格和路德维格·宾斯万格前往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参与了学会讨论。1908年,周三心理学会正式改名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弗洛伊德担任会长。当年8月27日,经过欧内斯特·琼斯提议,学会在萨尔斯堡的布里斯托酒店举办了第一场讨论会。

1910年,玛格丽特·希尔弗丁加入学会,她是学会的第一位女性成员,次年塔蒂阿娜·罗森塔尔和萨宾娜·斯皮勒林入会。

为了推广弗洛伊德的学说,学会成员们在1909年创办了《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研究年刊》(Jahrbuch für psychoanalytische und psychopathologische Forschungen,荣格担任主编),1910年创办《精神分析中心册页》(Zentralblatt für Psychoanalyse,阿德勒和斯特克尔主编),1911年创办《Imago》(兰克主编),1913年创办《国际精神分析杂志》(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Psychoanalyse,兰克主编)。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也在1910年成立,荣格担任会长。

为了推进精神分析学在英语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弗洛伊德邀请了欧内斯特·琼斯和亚伯拉罕·布里尔到维也纳讲学。琼斯担任多伦多大学教职后,开始在北美推广精神分析学。1909年9月,克拉克大学的校长斯坦利·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和荣格到他的学校讲学,在那里弗洛伊德共做了五次讲座。哈佛大学的学者詹姆斯·杰克逊·普特南听过讲座后,也很欣赏弗洛伊德,也开始在美国推广精神分析学。

随后,德国、莫斯科、美国、瑞士、法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的精神分析学会也在1910至1930年代间陆续建立。弗洛伊德在1922年在柏林参加了最后一场精神分析学讨论会,之后,由于个人健康问题,他主要靠通信和私下见面来和各地的追随者联络。1923年2月,弗洛伊德确诊黏膜白斑病,这是他长期抽烟导致的恶果。他一开始秘而不发,直到4月份才把这个消息告诉欧内斯特·琼斯。皮肤科医生玛克西米利安·斯特纳(Maximilian Steiner)告诫他务必要戒烟,但没有告诉他情况的严重性。后来,他又找菲利克斯·多伊奇(Felix Deutsch)看病,多伊奇看出来他口腔里的斑块已经癌变,但也没有告诉他,只是告诉他要戒烟。他又去看了一名叫做马库斯·哈耶克(Marcus Hajek)的鼻科医生,做了一场手术,但手术并无成效,弗洛伊德出血严重,几乎丧命。

1930年,弗洛伊德获得歌德奖。但1933年1月,纳粹党掌权后就在德国将他的书列为禁书、并焚毁。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他的女儿安娜被盖世太保逮捕,遭到审问。不过安娜最后还是平安地回到了家中。此事使得弗洛伊德下定决心逃离奥地利。先前已经逃到伦敦的欧内斯特·琼斯联系了英国内政大臣萨缪尔·霍尔,获得了弗洛伊德的移民许可。此外,皇家学会会长威廉·亨利·布拉格也写信给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伍德向柏林和维也纳施压。曾找弗洛伊德看过病的美国驻法大使小威廉·克里斯蒂安·布利特则写信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求援,于是美国驻维也纳领事约翰·库珀·威利(John Cooper Wiley)也为弗洛伊德暗中提供了保护。安娜被盖世太保放回就有他的功劳。

纳粹党派去监视弗洛伊德的纳粹党员安东·索尔瓦德(Anton Sauerwald)是弗洛伊德的校友,约瑟夫·赫尔齐希(Josef Herzig,弗洛伊德的朋友)的学生,他很同情弗洛伊德,因此没有按上级的指示调查弗洛伊德的银行账户并烧毁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藏书,而是将它们暗中藏了起来,一直保存到了战后。1939年,索尔瓦德也逃到了伦敦,战后被审判时,安娜为他作了辩护,使得他最终在1947年得以释放。

弗洛伊德一家在1938年4月和5月开始逐个离开维也纳。弗洛伊德和妻子及女儿安娜则在6月4日乘坐东方快车离开维也纳,6日抵达伦敦维多利亚车站。玛丽·波拿巴公主曾试图帮弗洛伊德的四个姐姐离开维也纳,但并没有成功,结果四人最后都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

弗洛伊德在1936年被皇家学会封为外籍院士。在伦敦,他住在汉普斯特德玛瑞斯菲尔德花园(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馆)20号,并继续接诊。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摩西和一神教》德文版在1936年出版,次年出版英文版。

1939年9月中,弗洛伊德的下颚癌病情恶化,他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要求马克斯·舒尔按之前约定的一样帮他实施安乐死。他的女儿安娜向马克请求宽限几天,但马克斯·舒尔告诉她弗洛伊德已是病入膏肓,活着只是徒增痛苦。舒尔在9月21和22日给弗洛伊德打了好几剂吗啡,最终弗洛伊德在23日去世。但是,舒尔可能并不是给弗洛伊德打下最后一针吗啡的人。最后执行者可能是安娜的同事约瑟芬·斯特罗斯(Josephine Stross)。

弗洛伊德去世后三天,他的遗体在伦敦北部的格德斯格林火葬场(Golders Green Crematorium)火化。葬礼上致悼词的是欧内斯特·琼斯和斯蒂芬·茨威格。弗洛伊德的骨灰现在仍放置在火葬场的弗洛伊德角(Freud Corner),骨灰盒的基座是他的儿子恩斯特设计的。骨灰盒本身则是一个古希腊的双耳喷口杯,上面绘有狄俄倪索斯的故事。这个陶壶是玛丽·波拿巴送给弗洛伊德的礼物。弗洛伊德的妻子玛莎去世后,骨灰也安置于此处。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别擅长在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孙子,包括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剧演员、政治家、作家克莱门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曾孙,包括旅行家艾玛·弗洛伊德和时装设计师贝拉·弗洛伊德与传媒巨头马修·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公共关系与宣传学的先驱者爱德华·伯尼斯的亲舅舅。爱德华的母亲,安娜是弗洛伊德的妹妹。他们两家联姻,爱德华的父亲,伊里·伯尼斯的妹妹玛莎·伯尼斯,是弗洛伊德之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完全潜意识,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他的这一理论也叫做“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压抑人的本我愿望,被压抑的愿望在潜意识的活动中并不会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所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

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之一为潜意识。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实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洛伊德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参与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论证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着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器期(phallic stage),随后是潜伏期(latency stage),而最后性器官成熟后就会达到生殖期(genital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有着禁忌的本质,必须予以压抑。

弗洛伊德认为排除童年的男性特质是女性获得自己身份认同的关键,比如阴蒂高潮是男性特质,少女会有阴茎羡妒情结,而阴道高潮才是成熟女性的标志。但他的这些说法因为缺乏切实的证据而饱受批评。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冲突的两种欲望所驱动:爱欲(生存本能)与死欲(死亡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爱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欲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提出死欲的时间要比爱欲晚,他在1920年的《超越快乐原则》中首次提出死欲。

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宗教在历史上发挥过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可以被科学取代,而神不过是一种幻觉。这在他的《幻象之未来》和《一个幻觉的未来》中有详细解释。

他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的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取代人祭。

《摩西与一神教》一书,则根据弗洛伊德理论重建犹太教历史,认为摩西是埃及人,为阿肯那顿一神教的信徒,阿肯那顿一神教失败后,摩西率领埃及边境地区的少数族群犹太人出走埃及,前往迦南之地,维持一神教的信仰,沿途并与夸底斯部落结合。但摩西严格的一神教信仰使百姓们无法忍受,因此杀死摩西。此后,摩西的追随者(利未人)一方面坚持一神教的传统与埃及习俗(如割礼),一方面与夸底斯部族妥协,使夸底斯人崇拜的火山神耶和华成为新一神教的神祇。但书中很多说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的个人猜想,并没有历史依据。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颇具争议的,但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史蒂芬·费罗施(Stephen Frosh)说:“(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影响力仅次于达尔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其痕迹。

弗洛伊德身受医师训练,因此深信其研究与成果为科学产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学者与学院人士,对他的研究与实践多所批判。如朱立叶特‧米契尔(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缘由在于弗洛伊德基本立论──即潜意识的惧怕与欲望,启动我们意识层次的思想及行为──挑战了关于世界本身,属于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看法。某些拥护科学人士,认为此说让弗洛伊德理论失效,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另拥护弗洛伊德人士,则认为此说同让科学失效,也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与弗洛伊德生前所经历的医学院,维持相同的暧昧关系。

当今尝试治疗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疗师,以不同方式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产生关连。某些治疗师修改弗洛伊德取向,发展各种精神动态(psychodynamic)的模式与疗程。有些则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但将其疗法的某些部分,特别是其中仰赖患者言谈以治疗形式者,加以改编再使用。精神医师(psychiatrists)身受医学训练,但如同弗洛伊德时代的医师,多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疗程中不重视言谈,而多仰赖激活心理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至今争议仍大,许多重要的学院与研究领域之精神医师,认为他不过是个郎中;但也有其他这方面的重量级人士,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精神失序常视为纯然的脑疾,基本上属遗传性病源。此观点强调心理疾病的生理构成。弗洛伊德则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构成与环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较为重要,则因人而异。

不论精神分析作为哲学的形式其价值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个概念,与西方以前的哲学产生断裂。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遭受诸多批判。有些学者攻击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为性生物的立论(连带波及弗洛伊德发扬的性概念)。另外也有些学者虽接受弗洛伊德的性概念,但认为此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普同性,对于健康成人的发展而言也非必须,另强调社会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认为需重视弗洛伊德较为忽略的社会动能因素(例如阶级关系)。这一支批判弗洛伊德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马库色作品影响。

也有人批评弗洛伊德拒斥实证论的态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形构出一套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他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能够证明其证伪的可能。若一理论无法存伪,便不能称之为具备科学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不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学院派心理学通常仅区分出“理论”与“假设”,前者过于抽象无法证明其存伪,后者虽源自理论,却可能经研究予以验证。

行为主义、演化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均视精神分析为伪科学,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学坚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观点,既苛刻也不正确。心理学其他学派则建构心理治疗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为治疗、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及个人中心治疗。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