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台湾客家话
2020-04-07 03:53:57

本文属于客家系列的一部分

台湾客家语(客家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臺灣客家語,白话字: Thòi-vân Hak-kâ-ngî,四县腔台湾客拼:Toiˇ Vanˇ Hagˋ Gaˊ Ngiˊ,海陆腔台湾客拼:Toi Van Hag Gaˋ Ngiˋ;英语:Taiwanese Hakka),又称台湾客家话,是台湾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语,主要源于粤东,及少部分的闽南、闽西地区,于1993年统计约有236.6万人使用,日治时期常被称作广东语,并出版诸多相关作品。

台湾的客家语优势腔为四县及海陆。但其中又以四县腔较为强势,在公共场合(如车站)皆采此腔发音。四县话与海陆话对同一个字的发音十分相似,但声调的调值却往往相反,形成两者在读同一句话时,出现声调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情形。虽然两种腔调有声调转换的关系,但只会其中一种腔调的人和操持另一腔调者要进行对话时仍有难度。

除了上述四县与海陆,尚有大埔、饶平、诏安、永定、长乐等腔,合称“四海永乐大平安”。其中永定、长乐两个腔调几乎完全退居个人家庭,目前较活跃而有完整分布区的为四县、海陆、大埔、饶平、诏安,其之间语言互通的关系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与“四海大平安”之次序相符。

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客家民众使用四县腔者计有58.4%,南四县腔有7.3%,海陆腔为44.8%,大埔腔占4.1%,饶平腔占2.6%,诏安腔占1.7%。由于同一人可能操持一种以上客语次方言,统计数字加总会超过100%。

由于台湾长久以来以闽南语(福佬话)为绝对强势,很高比例客家人因环境因素而能听解闽南语,甚至完全福佬化,成为福佬客。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又有国语运动之缘故,导致台湾客语文化面临空前流失。据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于2004年所做之调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轻客家人有3成能听解客语,而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语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约有60%使用国语、20%使用台湾闽南语、未满10%使用台湾客家语。不过近年来,台湾人意识到保护客家文化和客家语的重要性,设立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订定《客家基本法》以保护之,并规定客家语为法定大众交通工具播报用语言之一。2016年1月,蔡英文于电视政见会中承诺,在她当选总统之后,会把客语正式的定为国家语言,并于2017年12月29日三读通过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将台湾客家语列为国家语言。

目前台湾客家语的学术研究单位有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国立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及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由于台湾客家话之次方言大多以祖先原居住地命名,下依清代移民至台湾的客家人之语腔及籍贯划分。

四县腔的四县族群,来自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区)及附近的兴宁县、镇平县、平远县等四县的移民,拥有六种声调(阴平调、阴上调、阴入调、去声调、阳平调、阳入调,四县腔客语去声调不分阴阳),是台湾客家语次方言人数最众的一支,也是公众播音场合(如铁路、捷运车站)所使用之标准。其中梅州腔又与四县腔略有不同。

分布地为:

由于使用四县腔最广、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苗栗县,所以有时又被称作苗栗腔,但使用此腔调的地方分布广而不只集中于苗栗县,故很少使用这个名称。由于六堆地区与苗栗之四县腔于音韵、词汇有些许不同,有时又区分出北四县腔(苗栗)及南四县腔(六堆)。例如教育部出版之《部编版客家语分级教材》有南四县腔版本。

海陆〔hoi├ liukˋ〕, 清朝时来自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hoi├ fungˋ〕与陆丰〔liukˋ fungˋ〕二县(合称海陆丰),拥有七种声调,在台湾客语人口中人数第二多,由于使用海陆腔最广、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新竹县,所以或被称作新竹腔;四县腔与海陆腔占了台湾客家人口的绝大部分。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与四县腔几乎相反,与粤语相近。分布地区为:

海、陆分别为海丰县、陆丰县的首字。海陆腔又称为惠州话,事实上讲海陆腔的客家人,除了海丰县、陆丰县两地移民之外,还有来自龙川县、河源县、永安县、归善县、博罗县等地的移民,相当于现在中国大陆的惠州市、河源市、广州市和汕尾市。和大多数汉语族语言所不同的是,海陆腔具有齿龈后音,而齿龈后音一般而言少见于汉语的方言当中。

大埔腔,来自广东省潮州府(今改隶梅州市)的大埔县移民客家人。由于使用大埔腔最广、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东势郡(今台中市东势、石冈、新社、和平区),所以或被称作东势腔,分布地为:

大埔腔在许多发音及音调上不同于其他腔调,下列举其与四县腔之不同处:比方“客”发“kag^”而非“hagˋ”,“国”发“guad^”而非“guedˋ”,“饭”发“ponˋ”,“猫”发“ngiauˋ”而非“meu”,“听”发“ten+”而非“tangˊ”...等。然而与海陆腔类似,大埔腔亦有齿龈后音。。与四县腔的六声调和海陆腔的七声调不同,大埔腔除六个本调外还外加超阴平和去声变调共八个声调,总的听来音调较为低沉,较为复杂。大埔腔的词汇比较习惯不加上带词缀单音节衍声复词之词尾,例如儿子是“俫 laiˋ”,不同于四县腔之“俫仔 lai eˋ”。用字上,四县腔语尾助词之“忒 tedˋ”在大埔腔则讲成“撇 ped^”,“我们”为“恩等en+ nenˊ”而非“恩兜enˇdeuˊ”,“一样”较习惯说成“共款 kiung kuan^”而较少说成“共样 kiung iong”。

来自广东省潮州府(今潮州市)的饶平县的移民。分布地区主要在:

系统与大埔腔及诏安腔较接近。

来自福建省漳州府的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云霄县的移民。保存最多古音与古意之客家语。因为位于闽南地区,语言上有不少与闽南语词汇相同。诏安客语在声调上的调值与漳州腔闽南语几乎相同。分布地位于:

使用永定腔的客家,是指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等三个县的移民。 1970年代还有人可操持武平话,如今已闽南语化。

长乐腔曾经作为台湾客家语七大声腔(四海永乐大平安)之一,由嘉应州(今梅州)长乐县(今五华)、惠州府永安县的移民带来。其语腔近于今大陆地区五华县南部琴江流域的口音。桃园市杨梅区老坑区域仍有许多家庭使用长乐腔。

汀州腔是指来自长汀县、连城县、宁化县、归化县、清流县等五个县的移民。汀州府是客家族群的祖地之一,然而汀州腔与通常的粤台片客家语不同,它属于北片客家语。另一支源于汀州府的永定腔,则是属于南片(粤台片)客家语,在台湾的北片客家语,祇有汀州腔一种(汀州府北部五县)。

丰顺腔是指来自于丰顺县、揭阳县等两个县的移民。

罗肇锦于1998年提出“四海话”,指出四县话和海陆话混合以后,会产生有别于四县腔与海陆腔的新客家话(四海话),主要流行在四县与海陆的混合地区。这种“四海话”成了今天最普遍的混合型客家话,也是未来台湾客家话的优势语言。

揭西客家语源自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有时又称为河婆客家话。河婆话主要分布于以下:

下表以四县腔为主,其它腔调另予标明。其中上排为国际音标,下排左为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下排右为台湾方音符号。

下表以四县腔为主,其它腔调另予标明。其中上排为国际音标,下排由左至右依序为:客语白话字、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台湾方音符号。

下表声调资料取自客委会教材。

学者郑明中与他的学生从事了一系列的声学分析,发现所得出的声调资料与传统调查有些出入。

下面比较客家语各次方言的读音异同:

文白异读是汉语一字多音的特殊现象。此种异读有两个特色:一是历史层次不同,二是语义不同。白读音(白话音)代表较古老的历史层次,文读音(读书音)则代表较晚的层次,因此后者比较接近现代标准汉语。语义的部分,以台湾闽南语为例,“雨水”一词白读音为hōo-tsuí,即国语中的雨水;其文读音为ú-suí,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一种。下表列举几个台湾四县客家话文白异读的例子:

目前教育部《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部编版客家语分级教材》及客委会之客语能力认证教材,均以汉字为书写系统,佐以客语拼音。客语拼音及客语通用拼音均属于注音性质,并非文字。

方言皆存在“方言字”,客语中也有自己的方言字。比如“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