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严修
2020-04-06 19:32:00

严修(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5日),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籍宁波慈谿县。中国近代教育家、书法家,与张伯苓同为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南开校父”。严修与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共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

清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二日(1860年4月12日),严修生于直隶省三河县,出身于天津盐商世家严氏家族。严氏祖先世居浙江省慈溪县,清顺治年间(1644-1661)七世祖严应翘,因经营盐业迁居天津,遂为天津籍。

严修出生当年,其父严克宽为了治家,放弃科举并将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于严修。严修自幼饱读诗书。6岁入私塾,师从查贴青先生,发蒙课本为《龙文鞭影》。严修9岁学作试律,14岁应院试,入府学,15岁应岁试,取一等第七名。1876至1881年,严修跟随举人张绅攻读《诗经》《书经》《礼记》《左传》《朱子汇参》,并到辅仁书院、问津书院按期应试各课,所做课艺常名列前茅。1878年,严修年18岁时应院试,补凛膳生。随着在科举道路上的顺风顺水,严修猎取的书籍范围也越来越广。1881年,严修21岁时将《国语》《法言》《文选》《绛史》《经义述闻》等通读完毕,且还常温习《易》《诗》等。1883年,严修23岁时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得到正考官徐桐对其经艺卷的大加称赞。严修回津后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接见。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殿试位列二甲第十一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894年(甲午年)任贵州学政,任职四年。任内曾捐资办学,并奏请朝廷,要求废除科举,开办经济特科。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修仍相信中国必须变法维新,故辞官返乡在天津他弃政从教,兴办教育。严修最初在家中兴办严氏家塾,聘请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张伯苓任教。

1901年,严修到日本考察学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严修从日本考察归来,袁世凯亲自造访力邀其出任直隶学务长。严修在主管直隶省学务的一年时间内,大力推行新政,要求每个府县必须设立一座学堂,同时设立一座师范学校。严修亲自主持建立了天津模范小学、天河师范学堂、北洋师范学堂、直隶女子师范学堂、直隶高等法政学堂等校。1904年,严修偕张伯苓一同赴日本考察新式教育。1904年10月17日,严修创办南开中学(最早称“私立中学堂”,继称“敬业中学堂”,后称 “私立第一中学堂”,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为“南开中学校”)。南开学校创办之初,严修即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张伯苓亦在多次演讲中提倡,并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公、能两个维度的教育1905年,学部设立后,他任侍郎。1908年他辞职,回天津办教育。

宣统初年,他仍主持顺直教育事业。袁世凯被罢职后,严修也被清廷禠职。1919年9月25日,南开增设大学部,1923年5月大学部迁到八里台的新校址。1923年9月,增设女中部(前身为严氏女塾,后更名严氏女学、严氏女中,1923年更名为南开女中。)

1927年,严修倡议成立一个教授国学的崇化学会。

1928年,南开学校增设小学部。

他在南开学校设立了严范孙奖学金,周恩来在去日本留学及以后留法勤工俭学时,都得过严修的巨额资助。

1929年3月15日,严修逝世。

严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家,曾被袁世凯聘为直隶学务长,在一年的任期中,要求每个府县必须设立一座学堂,同时设立一座师范学校,主持建立了天津模范小学、天河师范学堂、北洋师范学堂、直隶女子师范学堂、直隶高等法政学堂等校。弃政从教后,严修创办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和南开小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及崇化学会等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思想。严修曾任贵州学政并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严修近代的教育思想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蔡元培说评价严修“于旧道德素称高贵”,周恩来则评价“严先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好人”。

严修逝世后,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校园内均兴建了以严修的“”“范孙楼”,以纪念严修创办南开学校。

1948年,胡适在《另一个中国》中撰文称“严修是中国旧道德传统和学识渊博最可敬佩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学者、藏书家、诗人、哲学家、最具公德心的爱国志士。他对教育的信念、对于新时代新学识的虚心接受和他在天津地方、直隶全省的道德名望,给年轻的张伯苓在创立远大的教育事业上有莫大的助力。”

严修是清末巨商严信厚的堂侄。子严智锺。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