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反社会型人格异常
2020-04-04 02:56:39

反社会人格障碍(英语: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缩写为ASPD) 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二轴发育障碍/人格异常类别B,必须超过18岁才能够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

自心理医学发现此病态人格,近百年来便有不同医学名词出现,大致为:无罪感(Guiltlessness)、精神病态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英语:Moral insanity)(Moral insanity)、悖德痴愚(Moral imbecility)。现代则多为用反社会人格(英语:Psychopathy#Sociopathy)(Sociopathy)等医学名词。

反社会人格患者在初识时,往往予人理性、高EQ、善良、随和、低调、谦逊、无害的印象,甚至显得更有魅力,但他们缺乏同理心、悔恨和羞耻的心理特质,使得他们为人处世自私自利又冲动,同时他们善于伪装欺骗,也善于操纵人际关系。不受约束的态度让他们看起来更有魅力。在他们幼时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能找到许多生活紊乱或反社会行为的经历。

精神病态(Psychopathy)和反社会人格在行为上相似,但两者并不是同义词,被关押的罪犯中,诊断为反社会人格者的比例约为诊断为精神病态者的两到三倍。多数在海尔氏精神病态量表(英语:Psychopathy Checklist)(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简写为PCL-R)得高分的亦通过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而许多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的在PCL-R上并未得高分。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五版(DSM-5)的定义,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成因众说纷纭,未经科学证实的说法包括,有人猜测他们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导致他们对社会失去信任,例如:家暴、偏误教导、家庭背景等等;进而影响到思想上的异常。另一种看法是,他们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难以学得制约反应,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善于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但是这些揣测不仅缺乏理论依据,也显然与反社会人格的特征有所矛盾而不知所云,尤其反社会人格者遭证实的无情感反应、无良心制约、无道德意识及无罪恶感的事实,突显出"逃避心中不舒服感受"的说法非常荒谬无稽。

美国哈佛大学暨哈佛医学院玛莎博士表示,真正会受到伤害的人是有情感和有良心制约的人,在她临床25年经验来看,反社会人格者没有自我良知约束,也没有情感可以伤害。根据玛莎博士,科学实验已证实,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前额叶区块对深层高度的情感毫无反应,只对最原始的情绪,包括愤怒、高兴、自尊受损等情绪有反应。因此反社会人格是由先天脑部生物因素造成。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