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松尾芭蕉
2020-04-02 14:46:19

松尾芭蕉 (生于宽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日语:俳諧師)的署名。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被誉为日本“俳圣”。

松尾芭蕉在年轻时就开始写诗,在进入江户后很快的成为全日本的知名人物。他曾以教书维生,但后来丢弃了在文学圈中的社交及都会生活,开始在日本各地漫游,为了获得灵感,甚至曾前往北方的荒野。他的作品也受到他第一手的生活经验所影响,多半借由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表达其感受。

松尾芭蕉出生于宽永21年(公元1644年),幼名金作,后又以宗房(むねふさ,宽文7年(公元1667年))为名。在他一生曾用了许多笔名,如早期取的俳号桃青(延宝3年(公元1675年)),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诗仙李白,“桃青”与“李白”是对偶,前者指的是未成熟的桃子或青色桃子,而后者则为白色李子。

松尾芭蕉的弟子李下于延宝9年(1681年)送了一株芭蕉树给他,并种在他当时隐居的庭园内(后来因此命名为芭蕉庵)。不久后,他在天和2年(公元1682年)开始使用芭蕉为俳号。意指气候太冷以致无法生出果实,此外他有意使用这个笔名唤回诗作无用的想法,或企图影响诗无用论。松尾芭蕉的许多笔名很少以罗马拼音翻译,除了日本式拼音Matuo Basyou外,还有以罗马拼音对应的Matuwo Baseu拼法用来作英文生平介绍时使用。

他出生于伊贺国的上野(今三重县伊贺市),靠近京都。他是低级武士的儿子,一开始是当地领主藤堂良忠(日语:蝉吟)的侍童,藤堂良忠只比他大两岁。他们都喜欢写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在1664年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谐诗集。大约在这段时间,他起了武士的名“宗房”。在1666年,他的主人良忠逝世,松尾芭蕉选择离开这个家而不是留下来服侍新的主人。他的父亲于1656年逝世。

传统上认为在接下来的6年中,他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生活在京都;在这段时间他出版了几部诗选。1672年他迁往江户(现在的东京)。他继续写作,到1676年他被公认为俳句大师,出版自己的文学小册子并且给诗歌比赛做裁判。他接受了一批追随的弟子,这些弟子在1680年为他建了第一间芭蕉庵。

芭蕉发现他的成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转向了禅宗(沉思)以求慰藉。1682年的冬天芭蕉庵被焚毁,他的母亲于1683年早些时候去世。1683年的冬天他的弟子为他建了第二间芭蕉庵,但是他还是不满意。1684年的秋天他开始他后来称之为《旷野纪行》或《饱经风霜的骷髅之纪录》(野ざらし纪行(日语:野ざらし紀行))的旅行;在这次旅行结束时他创作了《散文之旅》和一些诗歌。这次旅途他从江户到富士山,到伊势,上野和京都,1685年夏天回到江户。

由于松尾芭蕉在旅程中展现的快速步伐,有些人认为他可能当过忍者。而他的长程旅途同时也让他得以观察列国的状况和得知最新的消息,包括获得德川幕府的相关情报。当时的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许多忍者进行查探消息的工作。松尾芭蕉的出生地就在伊贺国的上野,而伊贺就是众多忍者的故里。早期他也可能曾作过藤堂良忠的随从侍卫。然而,少数的文学领域的学者却严正暗示松尾芭蕉其实是德川幕府的间谍。

旅程中看似成功消除了他心中的恶性,在接下来几年的写作也描述出松尾芭蕉对友好与自然的平静爱好。他曾在贞亨4年(1687年)仲秋为了欣赏中秋满月特地到鹿岛神宫(位于鹿嶋市一游。也因此写了篇游记提作《鹿岛纪行》;原作见)。

同年10月在举行如同达官显要般的饯别宴会后,松尾芭蕉开始向另一阶段的长途旅程出发。 旅程经过了上野、大坂、须磨、明石(日语: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区。此外并前往更科里欣赏姨舍山(今长野县千曲市的冠著山)的中秋满月。这段从上野到明石的旅程详细叙述在《笈之小文》或《笈中小札》(原作见)中。而在这部作品中他表现出以俳谐作为主要作品型式的信念。

另一部作品《更科纪行》(原作见)则描叙了赏月的另一段行程。

在1689年的春末,他开始了一段更具有挑战性的本州岛北部之旅。这次的行程包括日光东照宫、宫城县的松岛、象泻(日语:象潟)和石川县的金泽,最后路过佐渡岛。且他做出了一本旅游日志——《奥之细道》或《奥州小道》,内容主要以寂为思想概念以及人对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两本书也给了他灵感,分别是《七日事记》或《七天的纪录》(‘記紀がき 七日ぐさ’)和 《山中经》。

自1689年的秋天,芭蕉以两年的时间拜访朋友及到京都和琵琶湖做短暂旅行。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由他的几位学生编辑完成的俳谐集《猿蓑》(原作见),表现了他在北方之旅达成的美学观点。

元禄4年(1691年)冬,松尾芭蕉返回江户并搬进第三间弟子为其搭建的芭蕉庵中。然而他却不再维持独居,而与两个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同住,一个是外甥桃印(),另一个是至爱寿贞尼()。同时期来访者络绎不绝让芭蕉庵门庭若市。松尾芭蕉曾在一封信中抱怨这个光景害他心无宁日。

元禄6年(1693年)秋,曾有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时间松尾芭蕉拒绝接见任何人,如此闭关清心后才恢复心平气和。没有物欲毫无羁绊的生活信条让他得以过着超越痛苦的隐居生活。

元禄7年(1694年)夏,松尾芭蕉最后一次离开京都,在到大坂前曾在上野和京都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因腹疾死于大坂,享年51岁,临终前留下了最后一句俳句:

松尾芭蕉将一般轻松诙谐的喜剧诗句提升为正式形式的诗体──俳句,并在诗作中灌输了禅的意境。事实上他多数俳句的前三行为长连歌(一些评论家认为此为其最佳创作)组成而不是各别单独的作品。但这些诗句本身曾被多次选集并出版,而且他的诗作往往也是后期诗人如小林一茶和正冈子规等的最佳灵感来源。最有名的俳句之一要算松尾芭蕉在后江户时期的作品──『たわらぼ』中的咏叹诗句“松岛啊,松岛呀松岛”(原文为“松島やああ松島や松島や”)颂扬松岛湾的无语之美。(但近代论者普遍以为此句并非芭蕉所写,实为后世的狂歌师田原坊所作)此外,松尾芭蕉尤偏好在农历十月十二以季语“时雨”(意指秋之寒雨)来写作。

1686年,创作了蛙的发句:

松尾芭蕉一生游遍了相当广大的地区,而这些游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上。像他在元禄7年(公元1694年)完成的最佳杰作——《奥之细道》或《奥州小道》(原作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部作品集中,松尾芭蕉以他最闻名的俳句为所经过的景色留下了引人入胜的翩翩诗采。

松尾芭蕉的学生中,有十位称为蕉门十哲(日语:蕉門十哲),分别是 宝井其角、 服部岚雪(日语:服部嵐雪)、 森川许六(日语:森川許六)、 向井去来(日语:向井去来)、 各务支考(日语:各務支考)、 内藤丈草(日语:内藤丈草)、 杉山杉风(日语:杉山杉風)、 立花北枝(日语:立花北枝)、 志太野坡(日语:志太野坡)和 越智越人(日语:越智越人)。

另一种蕉门十哲的版本是将最后四位的杉风、北枝、野坡及越人改为河合曾良、应濑惟然(日语:広瀬惟然)、服部土芳(日语:服部土芳)和天野桃邻(日语:天野桃隣)。

日本多处都有松尾芭蕉的铜像及其俳句的句碑,伊贺新大佛寺(日语:新大仏寺)的句碑称为芭蕉冢。

气比神宫中的铜像

庆云馆、日本最大的芭蕉句碑

大垣市“奥之细道”的铜像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