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法语人名
2020-07-16 20:16:56

法语人名由名(Prénom)和姓(Nom / Nom de famille)两部分组成,遵循名前姓后的顺序。如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维克多(Victor)和马里(Marie)是他的两个名,以维克多为常用名,雨果(Hugo)是姓,因此一般以维克多·雨果提及此人。

法兰西人的名字(Prénom)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择其中之一为日常使用,余下者仅应用于官方文档等正式场合。如法国前总统雅克·勒内·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的名有雅克(Jacques)和勒内(René)两个,但雅克为常用名,因此一般称雅克·希拉克;文学家亨利·勒内·阿尔贝·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有四个名,仅以居伊为常用名。

大部分的传统法语名字来源于圣经人物或基督教圣人。如男名中,雅克(Jacques)对应旧约圣经中的雅各,米歇尔(Michel)对应米迦勒,皮埃尔(Pierre)对应使徒彼得,弗朗索瓦(François)对应亚西西的方济各,让(Jean)和让-巴普蒂斯特(Jean-Baptiste)对应施洗者约翰;女名中,玛丽(Marie)对应圣母玛利亚,玛格丽特(Marguerite)对应童贞玛加利大,伊丽莎白(Élisabeth)对应依撒伯尔等。在方言盛行的地区如布列塔尼和科西嘉,流行一些源于本地圣人的名字,如布列塔尼的科朗坦(Corentin),科西嘉的安格(Ange)等。传统上,法国人的取名习惯一般遵照天主教的圣人历,以新生儿生日当天对应的圣人为名。

由于法兰克人等日耳曼部落的历史影响,亦有另外一部分的法语名字来源于日耳曼语,包括阿梅莉(Amélie)、夏尔(Charles)、德鲁安(Drouin)、费迪南(Ferdinand)、热拉尔(Gérard)、纪尧姆(Guillaume)、莱昂纳尔(Léonard)、雷蒙(Raymond)、里希耶(Richier)、塞甘(Séguin)、蒂埃里(Thierry)等。

在中世纪的法国,婴儿由神父起教名。教名均从圣人名字中选择,教会只承认每个人的教名。到大革命时期的共和历11年芽月11日颁布的法令规定:“新生孩子上户口所用的名字,只能是标在各种日历上的或古代名人的名字;在其他契约中,承办官员不得再登记或受理其他任何名字。”随着世俗化的推进,自19世纪起,越来越多的人用地方常用人名和历史名人的名字为子女取名。1966年4月12日,政府以政令形式放松取名限制,可接受名字的范围扩展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名字,各地常用人名,复合人名,乃至昵称及其衍生名。如克莱尔(Claire)的衍生名有Clair、Clare、Clarie、Clarice、Clarisse、Clarine、Claira、Clairette、Clarinda、Clara等。到1993年,取名限制进一步放宽,仅限制有损孩子的利益,或有损于第三者的姓氏保护权的名字。

在法国,取名行为常受时效性的流行潮流影响。随着时代演变,会有一些名字被认为是过时、老气的,例如,自20世纪70年代起,很少有女婴起名为热尔梅娜(Germaine),因为这一名字常和老妇人的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一些更加传统的名字如苏珊(Suzanne)、维奥莱特(Violette)和马德莱娜(Madeleine)在现代上流和中上流阶级又重新变得流行。即使如此,也有如让、皮埃尔、路易(Louis)和弗朗索瓦这样的名字,永远是较为流行、不会过时的;亚历山大(Alexandre)在法国则从未流行,不过这一名字在中层和上层阶级亦偶尔可见。现代法国的名字趋向多样化。由于外来移民原因,源自外来文化的名字有所增多,如北非和南欧的名字卡里姆(Karim),图菲克(Toufik),豪尔赫(Jorge)等。现代亦开始流行为新生儿取英语等外语名字的风潮,男名如凯文(Kevin,法语译法凯万),恩佐(Enzo,昂佐),安东尼(Anthony,昂通尼)等;女名如杰茜卡(Jessica,热茜卡),珍妮弗(Jennifer,让妮费),芭芭拉(Barbara)等。一些传统男名的阴性形式,如雅克利娜(Jacqueline)和热拉尔迪娜(Géraldine)等也逐渐成为流行的女名。据法国《2008年名字行情表》披露,Clara、Léa等女性名因具有拉丁色彩的结尾音a而受青睐;男性名则流行以o结尾,如Matho,Enzo,据称“更有阳刚之气”。

几乎所有的法语人名都有男女之分,但也有中性名存在,如多米尼克(Dominique)、克洛德(Claude,传统上是男名)和卡米耶(Camille,传统上是男名,现常作为女名)。有同一名字的男女形式发音相同,但拼写不同,如弗雷德里克(男名Frédéric,女名Frédérique)。在中世纪,常有以菲利帕(Philippa,源自Philippe)为名的女性,但这一名字在现代仅是男名;亦有以安娜(Anne)为名的男性,这一名字在现代仅是女名(也有可能出现在男子的第二或第三名,主要分布于布列塔尼地区)。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早期,玛丽(Marie,男名译作马里)曾是流行的中性名,但在其他时候,玛丽一名仅作为女名使用,不过也有可能出现在男子的第二名或第三名,尤其是来自较虔诚的天主教家庭者。因此,一位出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的男子,其第二名或第三名有可能出现女名,因为在法国天主教家庭的传统中,除常用的单名外,余下的第二名、第三名常常是教父教母或是祖父母的名字,以示纪念。

一些由连字符组成的复名并不罕见,如让-吕克(Jean-Luc)、让-保罗(Jean-Paul)、安娜-索菲(Anne-Sophie)等,此类复名一般被视为单一的名字。在这一结构中,名字的性别所属由第一部分决定,而第二部分性别不限。如男性宗教人物让-玛丽·维亚内(英语:John Vianney)(Jean-Marie Vianney),他的名字让-玛丽的第二部分即是被视为女名的玛丽。

现行之关于更名的法律于2016年得到简化。如要更名,可向法庭提出申请,并提交一份说明合法权益的证明材料。更名的原因通常是现有名字引发嘲笑,或是与姓氏连读时组成荒谬短句的谐音等。如让·邦(Jean Bon)与“jambon”(火腿)谐音,安尼克·马梅尔(Annick Mamère)和“A nique ma mère”(她肏我母亲)谐音。删改名字、更替名字顺序的请求也是允许的。

法语姓氏(Nom / Nom de famille)相比名字出现较晚。由于教名数量不多,同名现象时有发生,为表区分,人们往往在教名后面加上地名、职业或外貌特征等,作为姓名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即现代法语姓氏的雏形,被称为别名(surnom)。15世纪起,别名作为宗族的标记逐步演化为姓氏。在中世纪,事实上仅有上层社会的贵族、地主、富商等才使用此种早期姓氏。到1840年,拿破仑法典才首次规定法国公民必须拥有世袭的家姓。当时的规定具体如下:

自2005年1月1日起,新生儿不再默认继承父亲的姓氏,新的民政法第311-21条规定,新生儿的姓氏可以是父亲或母亲姓氏的其中之一,也可以是父母姓氏的连写。

法语姓氏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姓氏前的助词,包括介词德(de,若后续词汇以元音开端则变为d'),冠词勒(le)和拉(la);介词和冠词连写,阳性的de le写作迪(du),对应阴性的德拉(de la);依照地区不同,du的形式会有变化,如在北法兰西变为德勒(dele),在南法兰西变为德尔(del)。新华社《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规定这些助词在汉译时与后续部分连写,不加圆点;但常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姓名中,将这种介词单独以圆点隔开,如居伊·德·莫泊桑。介词de常被误解为贵族姓氏专属的元素,姓名中带有de者并不总是贵族出身。如夏尔·戴高乐的姓de Gaulle,实际上来源于弗拉芒荷兰语姓氏德瓦勒(de Walle)的对译;前法国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的姓氏仅指代地理出身,其家族并非贵族。需要注意的是,传统上,单以姓氏提及某人时,习惯忽略介词de(冠词le和la不会被忽略),如前总统候选人德维利耶(Philippe de Villiers)的选票,称维利耶的选票(le vote Villiers);但这一习惯在近年来随着姓氏平等化的思潮而有所改变。

在美式英语中,有以驼峰式大小写的方式将介词de与后续部分连写的形式,如上文的de Villiers写作DeVilliers。法语并无此习惯。

依照不同地区和不同参考来源整理的法语常见姓氏排名如下:

这一列表统计了不同地区出生于1966年至1990年者的姓氏排名,显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征和移民踪迹:

法国女子结婚后,在法律上不会更改姓氏,但一般会以其丈夫的姓氏,或是其娘家姓与丈夫姓氏连写后的姓氏作为“后用姓”(Nom d’usage)。除此之外,后用姓亦可以是使用者并不使用的父母姓氏,一般为父母离异子女或是重组家庭为表明其出身而使用。

在正式或是表示礼貌的场合,常在姓名或姓氏前冠以尊称。广泛使用的法语尊称如下: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