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网络迷因
2020-04-12 16:52:52

网络模因(英语:Internet meme)又称网络迷因,是指一夕间在互联网上被大量宣传及转播,一举成为备受注目的事物。

由于互联网缺乏实体界线的特性,各种信息与概念传播的速度也因而更快速及广阔,包括但不限于某些与幽默、令人好奇或者与性有关系的事物。不过,网络名气衰退的速度通常与其成长的速度一样快速。罗马尼亚流行曲《Dragostea Din Tei》就是一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有观点认为,在台湾网络界的语境下对“迷因”一词的诠释,已与模因本身内涵产生脱节,演变为“被台湾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的谐趣影音或图模”。

“模因”(或译媒因)一词的概念起源于1976年。当时,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于其作品《自私的基因》中描述和定义模因,尝试解释文化信息传播的方式。而网络爆红特别指网络上的模因,因此是模因的一种。

潮流和感受往往能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全因互联网的一些即时通信服务使人们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递信息。在早期的互联网,这些模因主要经电子邮件或Usenet讨论社区传播。留言板和新闻组亦是传播介质之一,全因它们的操作方式简单,使模因能迅速传播至不同地方。在现代,模因则主要透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和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等传播。而搜索引擎亦能令不起眼的的信息受人关注。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存在,不起眼的个人网页上的信息将不会有人发现,全因鲜少有人会到该网站访问。因此,如果搜索引擎不存在的话,互联网的传播模因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至于在中文网络地区,像是隔壁猫叫日记等,也都是网络快速传播现象的例子。同时,网络推手是该现象的重要参与者,如网络推手杨秀宇(“立二拆四”)成功炒作了天仙MM和艾晴晴的别针换别墅事件,网络推手陈墨成功炒作了芙蓉姐姐与二月丫头等案例。现在很多有经验的网民遇到一些反常的论坛帖子,都会认为是网络推手的炒作,并且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私人资料予以曝光。

一个网络模因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图像、超链接、影片、图片、音乐和网站等。它可能只是一个单词或短语,包括故意将单词或拼写错误,如将“more”写成“moar”、“the”写成“teh”和“what”写成“wat”、“that”和“dat”、“for”和“4”、“too”和“图”、“simple”和“森破”等。这些小动作往往都会透过社交网络、博客、直邮或新闻来源传播。它们之中不少与现有的各种网络文化或次文化有关。

网络模因可能会保持不变,亦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网络模因会因评论、戏仿、或新闻报导而变化。网络模因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和传播,有时更加可以在几天之内散播到世界各地。网络模因的快速增长和影响力有时会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业界的关注。在学术方面,研究人员会研究网络模因如何演变,并预测模因能否成功在网络上传播。在商业方面,公司则会利用其普及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廉价的大规模的广告形式。

公共关系、广告和营销专业人士均将网络模因定义为一种病毒营销和游击营销(英语:Guerrilla marketing)方式。而使用模因来推广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则被称为“模因营销”。网络模因因为通常都符合时尚潮流,所以被视为有成本效益的。

在市场营销方面,营销人员会使用网络模因制作影片,使大众对产品或服务产生兴趣。2006年电影《航班蛇患》便是一例子。营销人员亦会使用网络爆红的短语或单词作宣传,目的是引起他人注意。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