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2020-06-16 07:41:05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捷克语:Prozatímní státní zřízení československé,较正式的名称为“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国解放委员会的非正式名称,是英国最先承认此政府并使用此名称,其后其他同盟国相继承认。委员会由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在巴黎成立。但由于寻求法国承认的谈判失败,加上当时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在即,委员会遂于1940年撤退到伦敦。其后于1941年转到白金汉郡的阿斯顿,以避开伦敦大轰炸。

这是二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合法政府,致力反法西斯政权,并寻求推翻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回复到1937年的边界。因此,它亦被认为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延续。

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割让予纳粹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遭到瓜分已成定局,爱德华·贝奈斯遂于协定签署一周后辞去总统职务,并逃到芝加哥大学,以前曾支持其的前任总统和朋友托马斯·马萨里克亦帮助他。不久,他被游说尽快回到欧洲成立流亡政府,于是他返回欧洲,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到了巴黎。二战正式爆发后,他们的组织被称为捷克民族解放委员会,并立即开始寻求国际承认其为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截至1939年底,法国和英国已给予它缔结国际条约的权利-法国于1939年11月13日、英国于1939年12月2日-但仍不是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名义缔造。

法国其实是委员会被接纳为正式流亡政府的最大障碍。法国爱德华·达拉第政府对委员会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态度模棱两可。他承认委员会是一非政府机构,但对承认其政府地位有保留,主因是当时纳粹扶植了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达拉第认为贝奈斯未必能代表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发言。所以达拉第政府避免公开支持贝奈斯争取回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不过,由于达拉第要借助训练有素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法国实际上是第一个国家与委员会缔结条约。法国与贝奈斯之间在1939年10月2日签署的协议,允许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在法国境内重组。最后,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第一师参与了法国战役的末段战事。

同盟国军队在法国战役的惨败,间接促成了贝奈斯回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心愿。随着法国沦陷,新当选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主导了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事务的取态。他对捷克斯洛伐克事务的取态比前任清晰,于法国沦陷后便很快承认贝奈斯为流亡政府的总统的。尽管如此,委员会仍对此承认感到不安全,因为它特别提到贝奈斯是总统,但没有明确指出他与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关系。因此,他们在1941年4月敦促英国厘清。当月18日,他们写了一封信给英国,要求他们之间的协定“正如在1938年9月之前一样,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之名缔结”。英国外相安东尼·艾登于1941年7月18日同意。随着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向美国和苏联宣战,该两国亦承认了这个安排。余下的是法律问题:究竟贝奈斯代表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延续,抑或是未有确实宪法支持的继承政权。

此疑问于1942年春天消除。经过近6个月的规划,捷克的波西米亚盟军特工于猿人作战中暗杀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总督莱因哈特·海德里希。此行动的成功促使英法正式废除慕尼黑协定,从而赋予贝奈斯政府在法律上承继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鉴于当年慕尼黑协定是由苏台德地区德国人持续的颠覆活动所促成,贝奈斯取得同盟国的同意,在战后将占苏台德地区少数的德国人迁移。另外,由于以前的亲西方外交政策,造成了慕尼黑协定的结果,于是贝奈斯决心通过与波兰和苏联结盟,以图抵抗德国的影响。不过,苏联反对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三方联盟。其后在1943年12月,贝奈斯政府终于与苏联缔造了条约。

贝奈斯致力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亦因为他希望避免苏联于战后鼓动共产政变。贝奈斯与流亡美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合作筹组政府,又作出很大的让步,包括将重工业国有化、在战争末段建立地方人民委员会等。1945年3月,他把内阁重要职位给予流亡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

a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界与政府由1920年宪法奠定。
b 为纳粹德国吞并。
c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包括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罗塞尼亚两个自治区。
d 为匈牙利吞并(1939年–1945年)。

e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二月事件后在五月九日宪法之下称为“人民民主国家”(未更改国名)。
f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布拉格之春之后自1969年起包括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g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州。
h 乌克兰的一个州。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