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黑风洞
2020-04-16 00:14:08

黑风洞(马来语:Batumalai Sri Subramaniar Swamy Devasthanam、Batu Caves,泰米尔语:பத்து மலை)是个拥有一系列洞穴与寺庙的石灰岩山丘,位在距离马来西亚吉隆坡北方13公里的雪兰莪州鹅唛县。其名“Batu”来自于山丘旁的巴都河,此外黑风洞也是当地的村名。黑风洞为印度外著名的印度教圣地之一,祭拜室建陀,并且是马来西亚大宝森节庆典的重镇。

黑风洞的石灰岩约形成于四亿年前,早期部分洞穴被马来西亚原住民(英语:Orang Asli)用作住所。186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为了取得鸟粪来做肥料而开凿黑风洞。不过黑风洞真正被世人所知则是直到1878年被殖民者和美籍生物学家威廉‧霍纳迪(英语:William Temple Hornaday)纪录才逐渐成名。

黑风洞会建造室建陀的寺庙起因为印度贸易商谭嘘沙我披丽(泰米尔语:தம்புசாமி பிள்ளை)觉得黑风洞的主入口有着室建陀手持圣矛(英语:Vel)的形状;在此之前,谭嘘沙我披丽曾在吉隆坡兴建了马里安曼兴都庙(英语:Sri Mahamariamman Temple, Kuala Lumpur)。1890年谭嘘沙我披丽在今天被称为神庙洞(Temple Cave)的地方建造了室建陀的神像(英语:Murti);1892年黑风洞开始于泰米尔历(泰米尔语:தமிழ் மாதங்கள்)泰月(泰米尔语:தை)(约为公历的一月底、二月初)举办大宝森节。通往神庙洞的木制阶梯则是在1920年建造的,之后整修成目前看到的272级阶梯。

黑风洞的寺庙群位于山丘海拔100米以上的地方,主要包含三个主洞,以及其他20多处较小的洞穴,总计整个石灰岩面积达255公顷;最大的被称作神庙洞,其有着超过100米高的的天花板和装饰华丽的印度教神龛,需要攀登272级的阶梯才能到达该处。另外有两个洞穴寺庙位于山脚,分别是洞窟艺术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洞穴,有许多印度教的神像和彩绘;此洞穴群于2008年重新以岩洞别墅的方式重新开幕。许多神龛是在述说室建陀获得神矛并击败魔鬼苏拉巴当(英语:Soorapadam)的故事,此也是大宝森节的由来。

罗摩衍那洞(Ramayana Cave)位于最左侧,其内壁画和雕塑描述印度古代传说中的英雄罗摩(Rama)国王的生平。在通往该洞的路上,有尊50-英尺(15-米)高的哈奴曼神像;哈奴曼是罗摩的助手,为史诗中的神猴;另外还有祭拜祂的寺庙,2001年11月该庙首次开始举办祝圣仪式。

一尊位于黑风洞入口山脚、140-英尺(43-米)高的室建陀神像(英语:Lord Murugan Statue)经过三年的兴建时间,于2006年一月的大宝森节揭幕。该神像造价2千4百万印度卢比,耗费1,550立方米量的混凝土,250公吨的钢筋,以及300升的金漆,由15位印度来的雕刻家所完成;目前为世界上最高的室建陀神像,也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印度教神像。

黑风洞的寺庙由马里安曼兴都大神庙的管理委员会管辖,该委员会也是吉隆坡马里安曼兴都庙和象头神庙的管理者。另外该委员会也是马来西亚政府的印度教顾问,负责处理印度教相关的历法。

黑风洞的重点庆典为印度教社会一年一度的大宝森节(泰米尔语:தைபூசம்);其不只是马来西亚印度教徒参与,更有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印度教徒前来朝圣,使黑风洞成为世界性的印度教圣地。在大宝森节前,信徒得先经过48天左右的禁欲和斋戒仪式。在大宝森节的清晨,信徒会从吉隆坡马里安曼兴都庙一路通往黑风洞,过程持续八小时;信徒会吊挂两壶鲜奶的杆子前往祭拜室建陀,或是手持、肩负巨大并装饰过的架子,该架子被称作“卡瓦第”,为赎罪架或行动祭坛之意。

卡瓦第是一道木制或铁制、装饰华丽的拱门,其上有神像或神祇画,有时会用孔雀羽毛和鲜果装饰;此外信徒会将铁架上的细杆、铁钩穿过皮肤、舌头或是脸,以此做苦行以赎罪,以洗净一年来的罪恶。有些较大型的卡瓦第重量达数十公斤,被称作“Vel Kavadi”,只有男性可以背负。信徒会先在黑风洞旁的巴都河洗净身体,之后沿途唱着圣歌前往黑风洞,信众会从楼梯中央爬上,其余非信众则需由两侧扶手处爬上。到达神庙洞内后,由祭司向背负卡瓦第的信徒喷洒圣灰并取下穿刺在身上的铁钩;移除过程不会流血,信徒称之为神的庇佑。

2007年的大宝森节吸引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香客,使之成为史上最多人的和平集会纪录之一。

现在仍有许多未开发的洞穴,有着一定程度差异的洞穴生物,并有一些特有种,像是八纺器蛛(英语:Liphistiidae)、大长舌果蝠和狐蝠。此外还有著名的大量猕猴;这些野猴会跟游客乞食,往往有被猴子抓伤或咬伤的风险。

神庙洞下方为黑洞,黑洞由岩石构成并有一定数量的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动物;其内封闭,蜿蜒长达2公里。其内还有许多需要万年形成的钟乳石、石笋,造出错综复杂的各种岩石地形。为了保持洞内的生态,该洞并不对外开放,由马来西亚自然学会管理,并会举办教育性质的探险活动。

自1970年代开始,黑风洞周围开始有住宅开发案,有许多房地产公司到该地建设。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黑风洞周围已经从原本的小村子转变为工业区、新兴住宅区和商业区。此外还兴建了高架陆桥通过高速公路;以及一条于2010年七月通车,造价5亿1千5百万令吉,从吉隆坡冼都延伸过来的KTM通勤铁路芙蓉线,于该地设站黑风洞车站(英语:Batu Caves Komuter station)。

2011年1月1日大宝森节期间,政府宣布将于接下的几年内兴建缆车,粗估需要一千万令吉。然而此计划受到质疑,经过评估后,认为该地地形兴建缆车具有高风险,因此计划被议会终止,但该计划仍有重启可能的相关后续讨论。

此外黑风洞在二十一世纪也逐渐发展成为马来西亚的攀岩中心;黑风洞总计有超过170条攀岩路线,从地面到150米高的石灰岩山丘,涵盖了整个黑风洞。这些攀岩路线大多简单好爬,而且不收费;比较常见的路线是从东北面起爬,东北区域又被称作达迈岩洞(Damai Cave),而平常人走的主入口楼梯则位于南面。此外当地还有洞穴探险(英语:Caving)跟沿绳垂降(英语:Abseiling)等其他活动。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