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光学玻璃
2020-06-11 07:58:13

光学玻璃是制造光学镜头、光学仪器的主要材料。光学玻璃必须有高度精确的折射率、阿贝数和高透明度、高均匀度。

最初用于制造镜头的玻璃,就是普通窗户玻璃或酒瓶上的疙瘩,形状类似“冠”,皇冠玻璃或冕牌玻璃的名称由此而来。那时候的玻璃极不均匀,多泡沫。除了冕牌玻璃外还有另一种含铅量较多的燧石玻璃。

1790年左右法国人皮而·路易·均纳德发现搅拌玻璃熔液可以制造质地均匀的玻璃。

1884年蔡司公司的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在德国耶拿市创建肖特玻璃厂(Schott Glaswerke AG ),在几年内研制了几十种光学玻璃,其中以高折射率的钡质冕牌玻璃(BAK)的发明为肖特玻璃厂的重要成就之一。

光学玻璃是用高纯度硅、硼、钠、钾、锌、铅、镁、钙、钡等的氧化物按特定配方混合,在白金坩埚中高温融化,用超声波搅拌均匀,去气泡;然后经长时间缓慢地降温,以免玻璃块产生内应力。冷却后的玻璃块,必须经过光学仪器测量,检验纯度、透明度、均匀度、折射率和色散率是否合规格。合格的玻璃块经过加热锻压,成光学透镜毛胚。

1930年代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发明了新的稀土元素光学玻璃,相比于已有的钡冕、超重冕玻璃,稀土玻璃添加有镧、钍的氧化物。此类光学玻璃有很高的折射率,同时玻璃的色散明显低于同折射率的燧石玻璃,为光学镜头的设计开辟新的可能性,今日各类镜头中几乎都有镧玻璃。早期稀土玻璃由于添加二氧化钍,多半含有放射性。二战结束后柯达又改良而发明无放射性稀土玻璃,并经过以徕兹(Leitz)、小原(Ohara)、肖特(Schott)等各光学玻璃制造商的改进,成为光学界常见的高折射率玻璃。经典的无钍镧冕玻璃以徕卡公司授权肖特厂生产的LaK9(系徕卡优化Chance Brother's公司的691547玻璃配方得到)为代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配方不断改进,逐渐用五氧化二钽为主的原料代替了二氧化钍。并且,随着熔炼工艺的不断改进,更高折射率的重镧火石玻璃也被研发出来。相比于镧冕玻璃,这类材料通常必须添加更多的氧化镧、氧化钽、氧化锆和氧化铌等修饰成分,熔炼的条件更趋苛刻,修饰成分导致的玻璃着色、析晶等问题也更严重,但其折射率可达到1.8-2.0,同时具有比超重(铅)火石玻璃更低的色散,为超大光圈摄影镜头的研发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便利。徕卡著名的Noctilux 50mm F/1.0所倚赖的“PKT58”玻璃(900403)即属此类。由于含大量的镧和钽,重镧火石玻璃质地坚硬耐磨,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耐水耐酸性能最为优异的光学玻璃。近年来,随着氧化钽价格不断上涨,各主要光学玻璃供应商也开发出用更廉价、低比重的稀土元素氧化物代替氧化钽的产品,并维持基本的规格参数不变。

无铅光学玻璃不含对环境有毒害的铅、砷、镉、铍等元素。为区别于同规格的非环保玻璃,通常在玻璃牌号前加字母表示环保化。例如肖特(Schott)厂的N标志,小原(Ohara)厂的S标志,及成都光明(CDGM)厂的H标志。对于摄影镜头常用的玻璃而言,铅主要用于提升玻璃的色散,并改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熔体中的溶解性。因此,在环保化过程中,配方受影响最大的为超重火石玻璃,次为具有短波异常色散性能的特种火石玻璃(Short Flint)。超重火石所含氧化铅的质量分数常超过20%,替换为二氧化钛后通常对于400nm附近的蓝紫光透过能力有较明显的损失,故不得不加入价格较昂贵的五氧化二铌。同时,在部分厂家的工艺中,为保持含铅、无铅版本的折射率与阿贝数一致,有时需要引入氟元素。对于特种火石玻璃,由于去除了配方中占比约10%的氧化铅,故不能维持氧化硼三角形骨架与四面体骨架的比例,必须改换为含五氧化二铌、三氧化二锑等材料的配方,形成玻璃的配方范围变窄,且成本增加。此类玻璃在非环保时代以肖特KzF(含三氧化二锑与三氧化二砷为主要修饰成分)、KzFS(以氧化硼和氧化铅为主要成分)系列为代表,但今日已改换配方为以五氧化二铌为核心成分的N-KzFS系列。

此类玻璃系含氟化物与磷酸盐的特种玻璃,具有折射率低、阿贝数较高(色散较低)、部分色散显著异于常规光学玻璃等特点,对于大口径摄影镜头的色散修正有明显的帮助。但是,此类玻璃因为含较多的氟化物,很容易在熔炼过程中出现挥发,导致成分不稳定。玻璃含较多的磷酸盐,耐水、耐酸性能极差。同时,玻璃材料硬度、机械强度都较低,研磨抛光难度较大。

化学成分和光学性质相近的玻璃,在阿贝图上也分布在相邻的位置。肖特玻璃厂的阿贝图有一组直线和曲线,将阿贝图分成许多区,将光学玻璃分类;列如冕牌玻璃K5、K7、K10在K区,燧石玻璃F2、F4、F5在F区。玻璃名称中的符号:

国际玻璃码用九位数字表示,形式为:xxxxxx.xxx;

例如K10玻璃

例如: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