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耻感文化
2020-04-03 23:30:52

采纳耻感文化的社会向人民灌输羞耻心,借此维持社会秩序。

在中国春秋时期,儒家所提倡的思想中对于羞耻心对社会的重要性有所提及,像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白话译: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七)》

白话译: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太重要了!那些玩弄机心,以取巧变诈的巧妙方法来欺人害人的人,羞耻心在他是用不上的。不以修养不如他人为可耻,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他人呢?”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白话译: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若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那么就能远离耻辱。”

同样在春秋时期,法家也同样对于耻有相关论述,像是:

明代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著有廉耻一文,强调廉耻的重要亦也感叹当时世道衰微。

江户时代,武士山本常朝口述著成《叶隐闻书》,详细记载武士与平民、朝廷之间的应对态度,当中足见羞耻心、义理对于当时环境的构成与规范。

新渡户稻造在其著作《武士道》谈到日本武士的羞耻心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进而在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功能。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潘乃德所著的《菊花与剑》对于日本的文化有相关内容分析与论述,并且指出日本社会大抵是由羞耻心所推动。羞耻心的概念可见于其社会中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义理的概念。

在罗姆人文化中,羞耻心具有相当地位,但罪恶感则不甚重要。

一些社会在基督教化后仍然保留着耻感文化,如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墨西哥、安达鲁西亚及一些地中海地区。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