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腺鼠疫
2020-05-02 09:29:37

腺鼠疫,又称淋巴腺鼠疫,是三种鼠疫之一,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传染病。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当发展成肺炎性鼠疫时,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间传播。接触此菌3至7天后会出现类似于流感的症状(英语:Influenza-like_illness),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细菌侵入皮肤处周围的淋巴结肿大疼痛,有时甚至会爆开。

腺鼠疫一般通过跳蚤经过小动物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体液传播。感染腺鼠疫时,细菌通过皮肤进入身体,经由淋巴管内到达淋巴结,导致其肿大。如果在肿大的淋巴结或血液中找到鼠疫杆菌,则认为已受感染。

预防鼠疫一般通过公共健保方式完成,例如避免在流行地区处理动物尸体。疫苗对于鼠疫的防治作用不大。链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都可有效治疗腺鼠疫。感染后未治疗者的死亡率约为三到九成,若受治疗则约为一成。2013年,全球共有750例腺鼠疫记录在案,由此造成126例死亡。此病最常见于非洲。

一般认为鼠疫是十四世纪黑死病瘟疫的原因。该次瘟疫大约造成5000万人死亡,相当于当时欧洲人口的25%—60%。该次瘟疫导致人口大量下降,于是劳动力不足、工资上升。一些历史学家将此次瘟疫视为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医学导航:病菌

细菌(分类)

gr+f/gr+a(t)/gr-p(c/gr-o

药物(J1p、w、n、m、疫苗)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