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表皮层
2020-03-31 03:51:09

表皮(英语:Cuticle)是生物体的一部分,它是覆盖在生物体表面的非矿物,它坚硬而柔韧,能对生物体提供保护。各种类型的表皮是非同源的,它们的来源、结构、功能和化学组成各不相同。

在人体解剖学中,“表皮”可以指多种结构,但通常用来指皮肤的表皮,即外层皮肤。表皮为下层皮肤保持水分,并阻挡环境细菌。

在动物学中,在许多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蛔虫和节肢动物的表皮之外,有一个多层结构,这就是无脊椎动物的表皮,它们形成了外骨骼(参见节肢动物的外骨骼(英语:Arthropod exoskeleton))。蛔虫表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高度交联的胶原蛋白和被称为“cuticlins”的特殊不可溶性蛋白质,以及糖蛋白和脂类。节肢动物表皮的主要成分是甲壳素、多糖组成的N-乙酰葡糖胺单元,以及蛋白质和油脂。蛋白质和甲壳素是交联的。刚性是蛋白质类型和甲壳素数量的函数。据认为,表皮细胞产生蛋白质,并监测蛋白质加入表皮的时间和数量。通常,在节肢动物的表皮中,能够观察到产生结构色的纳米结构。

植物角质层是由叶子、幼芽和所有其它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器官的表皮细胞产生的保护性、疏水性的蜡状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覆盖着蜡的角质或胶膜(英语:Cutan (polymer)),功能为减少水分的损失、阻止水和水溶性物质的渗透、与减少病原体侵入。表皮既可以防止植物表面被浸润,亦有助于防止植物表面干燥,仙人掌等旱生植物(英语:Xerophyte)有非常厚的表皮,以便它们在干旱的气候中生存;而生长在海边的植物也可能有较厚的表皮,以保护它们免受盐的毒害影响;莲花等水生植物对水的抗性很高,此抗性不单纯是蜡状涂层的物理与化学效果,而是其表面的微观结构所致,莲叶表面充满蜡质而呈疏水性,且表面的微观结构凹凸不平,有时并呈碎形,水珠与叶面的接触角很大,无法流入表面的小缝隙中,大大减小了液体和固体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域,可大幅减少表面的浸润。某些植物的表皮也具有结构色,例如杜若属的Pollia condensata(英语:Pollia condensata)。

某些蕈类的蕈伞上方有菌丝组成的表皮结构,称为菌盖皮,其拉丁文名称为“pileipellis”,其中pilei意指蕈伞,pellis则意指表皮。许多真菌学术语对菌盖皮的形态作出了更精细的区分与描述,包括表皮状、毛状、上皮状、拟子实层型、栅栏状与圆孢状等,可参见“菌盖皮”一文所述。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