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台湾民报
2020-04-07 06:04:13

《台湾民报》,是台湾日治时期中台湾人所创办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前身为《台湾青年》月刊(1920年创办)、《台湾》月刊。

1923年(大正12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创刊于日本东京,全部为汉文版(在此之前的《台湾青年》杂志、《台湾》杂志为汉、日文各半),号称“台湾人唯一的言论机构”。《台湾民报》原先是半月刊,10月15日改为旬刊(每十天发行一次),并并入日文版。1925年(大正14年)7月12日起再改为周刊(每周日发行),增设台北支社,社长为王敏川。

在《台湾民报》发刊前,就有不少人主张将发行地迁回台湾,但由于台湾总督府的关系,该计划一直不能实行。直到第三任文官总督伊泽多喜男上任后,迁台之事才有了转机。1927年(昭和2年)8月1日,《台湾民报》以增加日文版的条件下迁入台湾,仍以周刊形式出现。1930年(昭和5年)3月增资改组,并易名为《台湾新民报》。1932年(昭和7年)4月15日,正式获准发行日刊。广受台湾民众喜爱。而为了使台湾民众能避开日本警察的骚扰,台湾文化协会也在各地成立读报社,方便民众阅读。

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二段的《台湾民报》总批发处解说板。

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二段的大安医院(位于《台湾民报》总批发处隔壁)解说板,2001年10月13日制。

《台湾民报》横跨1920至30年代,可说是台湾各种社会运动的机关报,同时也是研究1920至30年代台湾不可或缺的史料。《台湾民报》对自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以来的政治、社会运动均热烈支持,积极鼓吹农民、劳工、妇女争取权益,亦支持学生运动、文化启蒙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也呼应要求台湾自治及抨击台湾总督府。而对新文艺鼓吹及提倡白话文也有不少贡献,更是台湾新文学的重要园地。此外还引进对新知识、新思想的介绍,也经常报导中国政情及世界新知,诸如中国军阀混战、蒋汪对立等。发行量更突破一万份,足以与和人创立的《台湾日日新报》相提并论。在编辑群方面,更是高手如云,如新文学旗手张我军、医生兼小说家赖和、文学家杨云萍、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等人。而对总督府施政的批评与讽刺也使《台湾民报》在新闻检查方面遭到百般刁难,最久一次还被扣押了44天。

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在台中醉月楼召开第一次全岛代表大会,通过议程第14点“《台湾民报》拒买同盟之组织”之后,《南瀛新报》亦出现许多批判《台湾新民报》的言论,如〈台湾新民报马脚露现 批评大讲演会将开催 定旧历五月十三日夜于大众讲座〉及〈暴露欺骗民众的台湾新民报告亲爱同胞檄〉(《南瀛新报》1932年6月17日24版)。《南瀛新报》1932年6月25日14版、1932年7月9日13、14版、1932年7月16日13版、1932年7月23日13版、1932年9月10日13版、1933年6月17日23版,均曾出现批判《台湾新民报》的记载。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台湾新民报》所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另外3个日报同业(《台南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压力下,1937年4月1日,《台湾新民报》汉文栏减半。1937年(昭和12年)6月1日,《台湾新民报》被迫废止汉文版,仍可刊汉诗。台日语言虽不同,日人使用缀读法,仍能阅读汉诗,且日本政府并未正式下令禁止汉文。1937年6月1日之后,仍可看到《风月》(《南方》)、《孔教报》、《崇圣道德报》、《诗报》、《南国文艺》等汉文杂志、《韭菜花》、《白香山之研究》等汉文书籍刊行。

1941年(昭和16年)2月,在《台湾新民报》常务董事兼总经理罗万阵及主笔兼编辑局长林呈禄让步下,将《台湾新民报》改名为《兴南新闻》,但言论风格已大不如前。1944年(昭和19年)4月,日本政府由东京派员来台,将台湾岛上较具规模的6家报纸《兴南新闻》、《台湾日日新报》(台北)、《台湾新闻》(台中)、《台湾日报》(台南)、《东台湾新闻》(花莲)、《高雄新报》(高雄)合并为《台湾新报》;《台湾新民报》于次日发表《停刊之辞》,结束自《台湾青年》以来25年的历史。1945年10月25日,《台湾新报》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改名为《台湾新生报》,但已不如以前《台湾民报》为民喉舌的特质。

太平洋战争后,部分原属台湾民报社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台湾新生报社成立前曾自立门户创办了《民报》,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民报》于当年3月8日被迫停刊,社长林茂生失踪被害。民报社与战前的台湾民报社有相当渊源,但以报社沿革的角度来看,并无延续关系。

2009年8月4日,在义美食品赞助下,台湾英文新闻(Taiwan News)重新刊印《台湾民报》1925年新年特刊号,义美食品总经理高志明主持在“义美大楼”(台北市信义路二段88号)举办的“重刊发表会”,蒋渭水的长子蒋松耀、总统府秘书长詹春柏、监察委员黄煌雄、文建会副主任委员洪庆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长陈冠甫、台湾绿党创党主席高成炎亲自出席重刊发表会。

在台湾作家新诗作品的刊载上,“1930年《台湾民报》推出“曙光”栏,刊载新诗,一时之间,也使新诗人辈出,如赖和、杨守愚、杨云萍、杨华等优秀诗人的作品,因此和同时期的日文新诗相互较劲,蔚为大观”。

在台湾作家、政治运动等人士散文作品的刊载上,较为人知的有蒋渭水的〈狱中随笔〉,该文刊载在《台湾民报》第59~62号。

赖和、张我军、杨守愚、杨云萍、蔡秋桐、朱点人、陈虚谷、郭秋生等习惯使用中国白话文的作家,常在《台湾民报》及其改名后的《台湾新民报》发表短篇小说作品。

《台湾民报》是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相当重要的论述发表园地,张我军一系列批判旧文学的论文,如〈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1924年台湾民报)、〈新文学运动的意义〉(1924年台湾民报)、〈糟糕的台湾文学界〉(1924年台湾民报)、〈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1924年台湾民报)、〈请合力折下这座败草丛下的破旧殿堂〉(1925年台湾民报)、〈绝无仅有的击钵吟的意义〉(1925年台湾民报)、〈文艺上的诸意义〉(1925年台湾民报)等,绝大多数发表在该报。此外,许乃昌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923年台湾民报)、蔡培火〈台湾新文学运动与罗马字〉(1923年台湾民报)、苏维霖〈二十年来的中国古文学及文学革命的略述〉(1924年台湾民报)、半新旧〈‘新文学之商榷’的商榷〉(1925年台湾民报)、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1925年台湾民报)等引介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文章,也在大量刊载在该报。

除了刊载介绍、评论中国新文学运动或是抨击旧文学的文章,《台湾民报》也曾经转载不少重要的中国新文学作品,例如:1923年台湾民报转载了胡适的〈终身大事〉;1924年转载胡适的〈新式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一文;1925年则转载鲁迅的〈鸭的喜剧〉、〈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作品,以及冰心的〈超人〉与郭沫若的〈诗;仰望〉等作品。

《台湾民报》(THE TAIWAN-MINPO)于1953年创刊,由刘呐明主编。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为其机关报。

使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查询,到2011年10月10日为止,已知的有:

以《台湾新民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研究,有: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