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人际沟通
2020-07-02 12:22:48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沟通的传播方式,通过2人以上或团体之间分享而传送讯息。经研究发现,词语表达仅能传递7%的意思,声调可以传达38%的意思,而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则能传达55%的意思。两个人所表达同样一个词语,但传递出来给接受者的认知可能不同,主因是在于各种文化彼此间差异、人们对讯息选择性的接受与认知、模棱两可、防卫心理及环境干扰等因素所造成。人际沟通是基本上每人每天都必定进行的活动,亦都是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唯一方法,我们经常都会进行人际沟通,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傅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你一个人在发表演说、对牛弹琴,或者是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去听听对方在说什么?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人际沟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四项:

或称通则取径,旨在寻找通则,也就是用量化的方法来寻求答案。此取径是从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法转借和衍生而来,实证法主张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有一套可被观测的规律,基于这个信念,定径取径强调找寻行为与现象间的自然规律,并且试图厘清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但定径取径将人视为被动且无自由意志,只对外在刺激物产生回应是不正确的。而在实验上,一次只分析一个变相,实际上过度简化了复杂的人类沟通行为。

当两个陌生人进行人际互动时,首先会试图消减关于对方的不确定感,并增加在各种情况下对彼此的可预测能力。降低不确定感理论指出,不确定性是促使人产生资讯寻求(seek information)行为的动机,但在Ikushi(2005)的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资讯寻求行为和降低不确定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降低不确定性理论首次被提出之后的十五年中,许多学者用计量法与验证法来检验此理论,有人专注于恋爱中情侣关系的发展与维系;也有学者致力于跨文化比较,想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的关系发展与交往过程是否不同,另有学者研究在组织环境中新进的成员如何消减不确定和社会化所经历之过程等问题。柏格(Berger)在1986年时,将不确定感理论略微修正加添新概念,扩大其适用范围到解释初识阶段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情境,此新修订的理论称为认知不确定感理论(cognitive uncertainty theory)。

起源于社会心理学,经常与公平理论相提并论,但社会交换论相对较受人际沟通学者的偏爱。社会交换论假设人与人之交往是基于趋利避害的理性动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将社会行为视为是一种商品交换,个人所付出的行为是为了护得奖励或逃避处罚,且会以降低付出的代价和提高回收利益为目标去行动。对此Thibuat & Kelly提出代价与报酬理论分析人际互动中人们会为自己争取最高利益。若将社会交换论应用在人际沟通上,就会发现人们从事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报酬,并且把成本及付出降到最低。从这个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就会发现人际沟通其实是,人们透过沟通和互动来交换各种资源,包括:关爱、社会威望、服务、商品、资讯或金钱。

公平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dams在1965年提出,他主张人们受激励的动机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比较。比较的标准指的是投入与回报,并将其运用在工作上,所以投入是指员工付出的心力、时间,而回报是指员工经由工作获得的东西,像是薪水、肯定。但是公平理论主张,人总是优先考量自己的利益,所以唯有两人的关系建立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才能健全、持久的发展。若将公平理论应用在人际关系上,就能够预测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情况。也因为这个理论具有相当丰富的启发性,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实证研究。沃斯特于1978年将公平理论运用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结果发现四项规则:第一,每个人都会在交往过程中尽量提升自己的利益;第二,为了避免发生利益冲突,团体内通常会订下规则,违反规则的人会被惩罚;第三,双方关系必须保持平等,若有一方觉得受委曲或被亏待,结果会使双方都感到不悦或不安;第四,人们一旦感受不公平,就会努力回复一个公平对等的关系。

人际关系之所以会建立及进展是因为彼此喜欢,互相吸引。贝克曼和赛科德提出互相喜欢的观点,他们主张人们会自然的向自己喜欢的人靠近,喜欢与好感通常会因为遵循礼尚往来的模式,有一方给的越多,则另一方也会愿意付出更多。贝尼(Byrne)提出勉励原则(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来解释大多数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原因,这个原则认为人们通常会喜欢那些用言词或礼物给自己鼓励的人,讨厌处处否定自己及批评自己的人。这个理论其实也很像俗语中的物以类聚,若觉得彼此的信仰、价值观、能力、性格、态度及行为都相像时,就会被互相吸引。此理论也发展出速配假设,主张人们在寻找配偶时会先衡量自己和对方的条件是否相当,如果觉得自己与对方差距太大,会因为怕被拒绝而先知难而退,改而寻找与自己条件相当的对象。

社会渗透论是预测人际关系发展的理论,理论主张只有当两人的关系是循序渐进,并从表面的交往发展到亲密关系的程度时,才会成为最好的朋友。此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在互动的最初阶段是适应,此时人们会尽量展现自己讨喜的样貌,致力于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在初步情感交流时,会开始交换关于自己正面的背景资讯;到情感交流阶段则会同时交换正、负面的资讯,且此时开口说话会比较轻松,不必有过多的深思熟虑;等到两人关系稳定时,双方就能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及感觉。

奈普Template:Knapp以社会渗透论为基础,提出人际关系进展与终止的阶梯模式,说明人际关系的进展与终结过程。此关系阶梯共有十阶,预测在关系进展过程的开始、试验、强化、融合、结盟;以及关系终止过程的差异、禁制、停滞、回避、终止。

规则取径对传播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希曼诺芙(Shimanoff)认为为了沟通的存在与持续进行,两个或更多的个人必须遵守符号使用的规则。沟通时语文和非语文符号的使用,互动型态的磨合,在不同社会情境中讯息该如何解读,基本上都必须遵守俗成的规则,否则会带来负面的结果。但是当语文字义和语法规则都正确,人们却可能因为这句话语出现的社会情境不同,必须做不同的读解。

CMM理论是由皮尔斯(Pearce)和克里农(Cronen)两人所提出的,他们主张:人们所组之社会环境是经由我们的言谈和行为所创造出来的,因此特别强调行动当时所处“脉络”(content)的重要性。这个理论纳入了符号互动论、系统理论、语言行动等概念。此一理念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互动中的两个个体,如何诠释、管理、协调彼此行为的意义,对于他人行动,个体如何决定要依据那些规则来进行意义诠释及行动。CMM理论说明人们是根据规则进行解释和行动的。提到两种规则“构成规则”和“调节规则”,前者是了解意义的规则,它帮助沟通者理解讯息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后者是行动规则,它帮助沟通者针对讯息的真正意义,选择最适当合宜的回应行动。意义规则和行动规则的选择和应用总是发生于社会情境当中,皮尔斯和克里农提出一个情境层级(hierarchy of content),来说明人们如何经由意义规则解释讯息。

系统取径的其中心思想为,人际互动与沟通进行时形成关系结构,当人们进行沟通时会自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会决定沟通的过程及形式。

人际沟通论受到系统取径最大影响的是关系沟通论(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也被称为“帕罗奥图学派(Paol Alto Growp)”这个理论提出五个基本原理(Watzlawick,Bavelas,& Jackson,1967):1.人不能不沟通交流2.每一个讯息都有双重意义3.人们可使用数位符号(digital codes)和类比符号(analogical codes)做沟通4.两人讯息交换的最小单位是一对相连的互动讯息(interact)5.两人在互动过程中有两种对应关系,对称与互补(symmetrical vs. complementary)。

由瓦兹拉维克提初,是沟通背后的沟通基础,根据瓦兹拉维克的主张,关系层面的讯息是任何传播中最重要的元素。在每一次沟通活动中两人发送出的讯息同时包含内容讯息和关系讯息,后者可以对前者加以界定和修饰,属于较高的形上层次。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