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舍利
2020-03-30 16:31:57

舍利(梵语:शरीर śarīra,汉语拼音:Shèlì),又作坚固子、舍利子、设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最早指佛陀释迦牟尼遗体自行火化后遗留的固体物,后来也指高僧圆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塔中。

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是从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佛祖火葬后,遗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还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分给佛舍利,经香姓婆罗门居中协商平分给八位国王。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塔安葬,并定期举行祭礼。香姓婆罗门及必波延那婆罗门,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火葬燃余炭灰回去起塔供奉,因此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葬在十处:

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中说“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八万四千塔来安奉。随着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1896年至1898年,英国人柏佩(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比普罗瓦发掘出一个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里面正是佛祖葬在迦毗罗国的舍利。这些舍利送给了佛教国家泰国,后又分出一部分给斯里兰卡、日本。

佛教经典《浴佛功德经》中称为舍利的有两类:

《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浴佛功德经》的确有提到︰‘我灭度后有二种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但并无上述的注解,至于《金光明经》提到的舍利,是佛陀前世舍利,并非现存的佛骨舍利。

关于舍利的形成,舍利是由人的尸体经高温火化后产生的。将遗骨在温度摄氏600到1,600度之间进行低温焚烧,骨头内的碳酸钙便有机会与人生前摄取的多种盐类结合,烧结出漂亮的陶瓷状结晶,即是舍利子。

现在出现了多项专利技术,用来仿制类似舍利子外观的制品。这些仿制品均是以人的骨灰作为基本材料,在添加了特定的化合物之后制做坯胎,而后烧结制成的。

现在的技术已可将纯人骨 , 剃除杂质净化后 , 透过1,500°C~1,600°C的高温使全人骨融化 , 再在不添加任何化合物的情况下高温高压成型 , 制作成灵体合一晶石 。

部分所谓佛牙舍利,依照片外观判断与人类牙齿有差距,与牛的臼齿外观反而较为接近,也缺乏科学佐证,真伪有所争议。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