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代表人物
2020-04-18 15:49:53

山东人,长期居住在山东并一般说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或出生地、户籍、籍贯在山东的汉族人。山东人并没很严格的定义,使得其总人口不好统计,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山东省人口数,更广义加上东北及海外的山东移民及后代,人数可超过一亿。聚居在山东全省,东北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辽东半岛地区。

山东人出门在外靠老乡,无论走到天南地北,山东人见到山东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信任感。这也是因为山东人与山东人之间有齐鲁文化作纽带。齐鲁文化是天南地北山东人共有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认同。

山东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山东人常以“与圣人同乡”为荣,酷爱自己的家乡。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爱夸自己的家乡:一是山西人,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一是山东人,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坚持“孔颜人格”,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所谓“周孔遗风”就是“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所谓“孔颜人格”,就是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人格形象。

济南大明湖湖心有座亭子叫历下亭,著名诗人杜甫与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聚于此,留下了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

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秦朝蒙阴人,大将,传说毛笔发明者),算圣刘洪(东汉蒙阴人,珠算创始人,天文历算学家),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文学评论鼻祖刘勰,爱国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等,都是齐鲁文化熏陶出来的杰出代表。

《二十四孝》中“孝动天地”的24个故事有10个出自于山东:孝感动天的虞舜,啮指心痛的曾参,单衣顺母的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为亲负米的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鹿乳奉亲的剡子(春秋郯城人),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春秋楚人,隐居蒙山之阳),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高青人),行佣供母的江革(东汉临淄人),卧冰求鲤的王祥(晋代琅琊人),闻雷泣墓的王裒(魏晋昌乐人)。

山东人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人或事,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忠君保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都贯穿着抗敌报国的情怀。辛弃疾坚决主张抗击金朝,反对妥协投降,在临终之时,还大喊:杀贼、杀贼!抗金报国之心至死不渝。

李清照也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性。突出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的劳苦大众。

民族女英雄杨妙真(山东益都人),金末红袄军的杰出女领袖,号“四娘子”,善骑射,人称一杆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少有的女领袖,她的许多抗击金兵、骁勇善战的故事,至今在山东民间广泛传颂。

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在戚继光少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他刻苦学文习武,誓平倭贼。后乡试中武举,负责督修海防设施,训练海上营卫,练就了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戚家军”。他率领这支军队痛击倭寇,连连告捷。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山东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价值体系。中国社会是“国与家”的结合,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齐家”占中心地位。人们常说,不能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可见,“齐家”是山东人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山东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既有“孝”的成分,又反映其家庭观念比较强烈。齐鲁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各安其位,各行其是,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样就促成了山东人的家庭特别稳定。

山东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有着高严格的要求。山东家庭中对男人女人在家庭中的分工要求很明确,概括为“男主外,女主内”。妇女们肩负着家庭的全部重担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她们需要恪守妇道,“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随便;言语要会随意附义,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妇功是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经过两千多年的熏陶,一代代传承,山东妇女特别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贤良守节,忍辱负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她们给家庭带来温暖,为社会做着贡献。孔子之母,孟子之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山东又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红嫂、好军嫂、石油大嫂、兵团大嫂等。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样的要求招致女权代表的批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事事处处讲究“齐之以礼”,而齐国最讲究“尊王礼邻”。受此熏陶,山东历来有礼邻奉上的美德,尊首长,敬父母,礼师长,对附近的人以礼相待,邻乡、邻里、邻居、邻业、邻人等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因此,相对来说,山东的社会比较稳定,社会风气比较好。

钱穆指出“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兴衰,时时在转动,比较最能长期稳定的,应该首推山东省。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精神的,譬如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应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他们最强韧、最活跃;大圣人、大文学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各种伟大典型的人物都有。既能平均发展,还能长时期维持不坠。”

顾炎武说山东人“齐虏重钱币,恩情薄兄弟”,自称“余往来山东者十余年,则见夫巨室之日以微,而世族之日以散,货贿之日以乏,科名之日以衰,而人心之日以浇且伪,盗诬主人而奴讦其长,日趋于祸败而莫知其所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而造就了数不清的反对见利忘义、讲究义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著名企业和企业家。自清代到民国,山东就出现了鲁商(即儒商)群体。其优秀代表就是民族资本家苗海南。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当代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二是坚持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了经商与做人的平衡。

山东人“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一直比较浓厚。从社会来说,再难,不能不办教育。从父母来讲,再穷,不能耽误孩子上学。从子女来看,再苦再累,也要好好学习,学成之后回报父母,服务社会。这些观念,深深扎根于一代代山东人内心当中。山东现在有全日制大中小学在校生1500万人,其中大学在校生150万人,为全国之首。全国高考统一命题的时候,山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全国与江苏同处最高之列,高出北京地区100多分。

《清圣祖实录》第204卷中,康熙皇帝称:“山东人性多偏执,好胜挟仇。” 《清高宗实录》卷16记载乾隆皇帝批评山东称:“山东有不欠钱粮、不成好汉之恶谚。”还认为“山东人仗着认得几个字,颇横行不法。”

其民受益于其地,也受制于此。譬如多数山东人乡土观念凝重、官本位意识浓厚、盲目服从上级,商业意识滞后、思想相对保守,固守其方言令外人感觉土气,豪爽过激令人感到不够礼貌等。

山东人身体素质的形成,主要因素是食品构成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多样性、地形条件的多样性,三条。

山东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主要也有三条:一是长久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练;二是不绝的农民战争的考验;三为齐鲁文化的全面深刻影响。

这造就了山东人那种特殊的素质和气质。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从言谈话语、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辨认出他们来。

2010年山东省全省常住人口为9579.31万人,其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为832.87万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332.26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846.82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391.24万人,文盲人口为475.73万人,文盲率为4.97%。山东省义务教育实现较高水平,2014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8%,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2.76%。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80岁以上老年人达261.5万,100岁以上老年人达5932人。2000年平均预期寿命是73.42岁,2010年达到76.46岁,2016年有望达到78岁。截止2015年3月份,山东省境内有55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5%。其中,回族人口54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