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荜澄茄
2020-04-16 05:37:30

荜澄茄(学名:Piper cubeba),又名尾胡椒,是胡椒属的一种植物,被栽培以获取其果实与精油。它主要生长于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地区,因此有时也被叫做爪哇胡椒。其果实在成熟之前被采集,并被仔细地加以干燥处理。荜澄茄的贸易由其干燥的浆果组成,干浆果在外观上类似于黑胡椒,但比黑胡椒多了梗柄——即“尾胡椒”的“尾巴”。在干燥过程中,果皮会产生褶皱,颜色也会从灰棕色变为黑色。其种子很硬,呈现白色并富含植物油。荜澄茄的气味被描述为一种让人愉快的香味。其味辛辣刺鼻,有些微苦味。

荜澄茄通过印度与阿拉伯人之间的贸易传向欧洲。古法语中的quibibes一词来自于阿拉伯语中起源未明的kababah(كبابة),英文名称cubeb则来自古法语。荜澄茄首先以阿拉伯名字出现在炼金术著作中。在约翰·帕金森的著作《Theatrum Botanicum》中,他提到葡萄牙国王在1640年前后下令禁止销售荜澄茄,以促进黑胡椒的贸易。在19世纪的欧洲,荜澄茄贸易曾因其医学用途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复兴,但是此后它在欧洲市场几乎消失。在西方,它仍然被用作琴酒与香烟的香味剂;在印度尼西亚与非洲则被用作食物的佐料。

植株

干燥果

在公元前4世纪,西奥佛雷特斯提到了“komakon”,可将其与肉桂混合后作为芳香剂的成分。公元16世纪,吉勒梅·巴德与克劳狄斯·萨尔马修斯认为komakon就是荜澄茄,也许是因为爪哇语中的荜澄茄与“kumukus”的发音相似。这个误解造成了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西奥佛雷特斯之前,希腊人便与远在太平洋的爪哇人有了贸易联系。希腊人不可能从其它地方获得荜澄茄,因为爪哇的种植者们通过烤焦浆果使其绝育,并确保其不在其他地区种植,以维护他们的垄断权。

在中国的唐朝时期,荜澄茄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传入中国。在印度,这种香辛料被叫做“kabab chini”,意即“中国荜澄茄”,也许是因为中国人也是贸易中的一环,但更有可能是因为它是与中国的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商品。在中国,它被叫做“vilenga”或“vidanga”,起源于梵语中的名称。《海药本草》的作者李珣认为它与黑胡椒生长在同样的树上;唐代的医生认为荜澄茄能化食、祛邪、黑发、香体的作用。不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荜澄茄在中国被用作调味品。

成书于9世纪的《一千零一夜》中,提到荜澄茄可以用于治疗不孕,这表明其已被阿拉伯人作为医药用途。荜澄茄在10世纪前后进入了阿拉伯的菜肴中。写于13世纪晚期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将爪哇描述荜澄茄与其它一些高价物种的产地。14世纪,荜澄茄被鲁昂与利佩的商人以以胡椒的名义从谷物海岸运入欧洲。圣方济会的作者Francesc Eiximenis在一则14世纪的寓言故事中,描述了一名世俗的神职人员进食的习惯——在沐浴后吃掉用肉桂、荜澄茄与蛋黄混合的古怪食物,可能是被作为春药。

在欧洲,荜澄茄亦被认为有祛邪的作用。在17世纪后期,一名天主教教士卢多维科·玛丽亚·Sinistrari记录了祛邪的方法,在其中荜澄茄是一种能挡住梦魇的熏香的成分。即使在今天,他的熏香的配方还在被新异教主义的作者引用,他们也主张荜澄茄能被用于制作香袋与符咒。

在销售的禁令解除后,荜澄茄的烹饪用途戏剧性地在欧洲消失了,只有它的医学用途还延续到了19世纪。在20世纪早期,荜澄茄从印度尼西亚通过定期航班运往欧洲与美国。贸易量逐渐减少到平均每年135吨,并在1940年后实际上停止了。

干的荜澄茄浆果包含有由单萜(50%桧烯、α-侧柏烯、蒈烯与1,8-桉油酚)与倍半萜烯(石竹烯、古巴烯、α-和β-荜澄茄油烯、δ-荜澄茄烯、荜澄茄醇、大根香叶烷)构成的精油。

蒸馏掉荜澄茄中的水分大约可获得15%的精油。液态的荜澄茄油烯的分子式为C15H24。常温下为淡绿色或蓝黄色的粘稠液体,有轻淡的樟木香气。 After rectification with water, or on keeping, this deposits rhombic crystals of camphor of cubebs (C15H60).

荜澄茄素(C10H10O3)是存在于荜澄茄中的一种晶状物质,由叶普根尼·叔本兰与Capitaine在1839年发现。可从荜澄茄油烯、或蒸馏后剩余的残浆中分离出。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