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曾文溪
2020-04-01 02:18:19

曾文溪位于台湾南部,是全台湾第四长的河流,属于中央管河川。曾文溪发源于嘉义县阿里山乡的东水山。流经台南市楠西区、玉井区、大内区、山上区、善化区、官田区、麻豆区、安定区、西港区、七股区、最后在安南区和七股区之间,流入台湾海峡,全长138.5公里,流域面积1,176.7平方公里,源头海拔高2,440米,其主要支流有塔乃库溪、普亚女溪、草兰溪、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历史上曾文溪频频改道,被居民戏称是“青瞑蛇”。昭和十三年(1938年)堤防竣工之后,河道趋于固定。

台南市常以曾文溪为分界,划分溪北、溪南地区。溪南地区似近都会区型态,以原台南省辖市为中心;溪北则较近农村,中心聚落为原台南县政府所在地-新营,在生活圈及文化上与嘉义都会区关系密切。

曾文溪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台湾最大的水库曾文水库,即在曾文溪上游,此外,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库及乌山头水库等,除了供水发电之外,也都成为重要的观光景点。此外,由于曾文溪挟带砂石与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沉积,提供了大量养分,因而蕴育了河口地区丰富的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也吸引了大批水鸟在此处栖息。著名的珍贵鸟类黑面琵鹭即栖息在曾文溪河口北岸,因此设有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台湾第八座国家公园台江国家公园范围也包括曾文溪口。

在荷兰时期,曾文溪在欧洲古地图上记为“River Soulang”(萧垅溪),另外也有称为“Zant River”(砂河):128。而根据《诸罗县志》记载,当时的曾文溪在上游到石仔濑(在大内区)这段称为“湾里溪”,往西到萧垅渡这段叫“加拔溪”,再往西到入海这段称为“欧汪溪”:128、129。

至于“曾文”之名的由来,在连横《雅堂文集》中有记载相传是荷兰时期有一个名叫“曾文”在此开垦,并设置渡口,该溪因此得名:129、130。《大台南的河川》一书则认为是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改道后,溪上出现了重要渡口“罾门渡”,湾里溪因而改称罾门溪:131。之后因发音相似,又有记做“层门”,后来再变成“曾文溪”:131。

早期的曾文溪改道频仍,没有固定的流路而迫使下游附近村落迁居,1930年的日治时期才开始有系统的治理,自纵贯铁路桥以下至河口之间的两岸筑堤以约束水流,才有今日曾文溪的面貌。治水计划整体于1939年大功告成,目前在台19线西港大桥下游北岸尚立有“曾文溪治水工事纪念碑”,叙明完成两岸堤防长达39公里。

以下由下游至源头列出水系主要河川,其中粗体字为主流河道: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