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驰龙
2020-04-04 21:45:22

驰龙属(属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龙, 是一类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坎帕阶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与美国西部,约7,600万到7,200万年前。

驰龙是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大小如狼,身长约1.8米,重量约15公斤。嘴部有许多锐利的牙齿,每个脚掌的第二趾有锐利镰刀状趾爪。驰龙的生存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但某些破碎的骨头、牙齿可能来自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兰斯组(Lance Formation)、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相当于6550万年前。

驰龙的头颅骨较为粗状,口鼻部上下距离高。牙齿相当大,上颌骨有九颗牙齿。驰龙具有大型眼睛,视觉良好。颌部结构坚固。颈部弯曲、灵活。尾巴基部灵活,其余部分因为交错的骨棒而较僵直,使尾巴保持在稍微上抬的角度。虽然后肢的已发现部分不多,已可显示驰龙是种强壮的动物。其近亲的羽毛证据,显示驰龙也可能身体覆盖羽毛。

研究人员在阿尔伯塔驰龙的一个头颅骨,发现两条血管从颈部前方肌肉通到脑壳后方的痕迹。

驰龙属已有数个已命名种,但只有模式种阿尔伯塔驰龙(D. albertensis)具有较完整的标本。与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相比,驰龙似乎是种少见的动物。驰龙是最早发现较完整颅骨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之一。

在1914年,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率领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挖掘队伍在阿尔伯塔省的红鹿河进行挖掘,发现驰龙的首个化石,包含:一个长24公分的部分头颅骨、及脚掌碎片。该地目前属于省立恐龙公园。正模标本(编号AMNH 5356)是一个部分头颅骨,长约24公分、下颌、两个舌骨、第一掌骨、以及一些脚掌骨头,缺少口鼻部上方的大部分。几组发现于亚伯达省与蒙大纳州的其他骨骼、及约30个独立牙齿,也被归类于驰龙。

在1922年,巴纳姆·布郎等人将这些化石建立为驰龙属,模式种是阿尔伯塔驰龙(D. albertensis)。属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ρομευς”(意思“奔驰”),加上“σαυρος”(意为“蜥蜴”);种名则是以亚伯达省为名。

之后有其他7种曾被归类于驰龙属,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命名的D. laevifrons、顶饰驰龙(D. cristatus)、D. explanatus、D. falculus,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命名的D. minutus、纤弱驰龙(D. gracilis),以及瑞钦·巴思钵命名的蒙古驰龙(D. mongoliensis)。这些种大部分只有零岁的化石材料,某些以被改归类于其他属,或是被认为是疑名。 与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相比,阿尔伯塔驰龙似乎是种少见的动物,但却是最早被详细研究的驰龙类之一。

驰龙与大部分其他驰龙科的不同特征,是它的头颅骨较短及大,下颌较深,及牙齿较坚固。较它的近亲蜥鸟盗龙相比,它们的牙齿的磨损状况较明显,这显示它的颌部是用来压碎及撕开猎物,而非单纯地撕开肉体。在2005年,有研究人员推算驰龙的咬合力是迅猛龙的三倍,显示它们较常使用颌部撕咬猎物,而非使用镰刀状趾爪杀死猎物。

驰龙有可能是吃腐尸的动物,或是以它的颌部来捕捉猎物。它可能较蜥鸟盗龙更为适合捕捉大型的猎物。

巴纳姆·布郎等人根据类似的颅骨比例,将驰龙归类于恐齿龙科(现为暴龙科的异名),并设置驰龙亚科以包含驰龙属。在1969年,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发现驰龙与迅猛龙、新发现的恐爪龙有数个共同特征,将它们归类于新建立的驰龙科。自此之后,有更多的驰龙类化石被发现。

目前仍不清楚驰龙的演化关系。虽然它们的粗糙外型令人感觉是较为原始,但它们其实已是相当特化的动物。驰龙亚科的名称来自于驰龙,该亚科还包括:犹他盗龙、阿基里斯龙、恶灵龙。但是,这个亚科在驰龙科中的演化关系仍然未有定论。驰龙A形态(Dromaeosaurus Morphotype A)是指那些在阿尔伯塔省发现的有棱脊的独特驰龙科牙齿。这些牙齿的来处不明,有可能不是属于驰龙的。

驰龙出现在探索频道的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中,追踪一只幼年牛角龙,并偷走暴龙的蛋。尽管驰龙常出现在大众恐龙书籍,但驰龙的化石很少,各大博物馆的驰龙骨架模型其实多是参考其他驰龙类而重建完成,包含著名的皇家泰瑞尔博物馆。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