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眼齿鸟
2020-04-04 21:39:45

眼齿鸟属(学名:Oculudentavis)是蜥形纲已灭绝的一属,目前分类地位有巨大争议,作为发现者的邢立达、邹晶梅等学者主张其属于鸟翼类(广义上的鸟类),若干其他学者已非正式地提出了质疑,主张这更有可能是一种蜥蜴的化石。 该属只有一个物种,即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是从保存在缅甸琥珀中的完整头骨中得知。

头骨的长度只有1.4厘米(1.55英寸),表明眼齿鸟可能是已知的最小的中生代恐龙,大小接近现代蜂鸟。它有着细长的口鼻和球形的颅骨顶部,以及一排23齿的齿列。眼眶(英语:Orbit (anatomy))非常大,并具有由不寻常的匙形巩膜小骨形成的厚实的巩膜环(英语:sclerotic ring),这表明它可能是昼行性动物,大部分时间在白天活动。向外倾斜的颧骨,向侧面凸出的眼睛,表明它不具备双眼视觉。锋利的牙齿、粗糙的口部外皮、高的下颌冠状突(英语:Coronoid process of the mandible)和强健的、不灵活的头骨,表明它可能有相对较强的咬合力,并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与其他中生代鸟类相比,眼齿鸟具有一系列类祖征(英语:Plesiomorphy and symplesiomorphy)(“原始特征”)和先进特征。例如,它保留了分离的额骨、顶骨、眶后骨(英语:Postorbital bone)和鳞状骨(英语:Squamosal bone),在现代鸟类的身体结构中,这些骨融合在一起或消失。大量的的齿列也类似于非鸟类兽脚亚目动物。另一方面,眶前窗(英语:Antorbital fenestra)与眼眶融合,而吻部的骨骼拉长并融合。这些特征在现代鸟类中更为常见。邢立达认为,系统发育分析支持眼齿鸟在鸟翼类中的基础的位置,这种生物只是比始祖鸟等动物稍微接近现代鸟类。这表明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中期之间存在着大约5000万年的幽灵谱系(英语:Ghost lineage)。系统发生树显示它也有可能是一种反鸟类,就像其他保存在缅甸琥珀中的“鸟类”一样。

邢立达也在论文中承认其具有蜥蜴的特征,如齿列中含有端生齿(英语:arcrodont)或侧生齿(英语:pleurodont)和巩膜小骨呈匙形等特征,对恐龙类整体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在现代蜥蜴中却很常见。他表示,由于眼齿鸟的小尺寸引起的特殊化导致难以对其分类做出精确的结论,并在论文最后承认,新的研究极有可能将其观点推翻。

论文发表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及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学者撰写了非正式的评论,对原始论文提出了批评,依据眶前孔的缺失、侧生齿和端生齿、方轭骨、巩膜骨、牙齿数量、体型大小、没有羽毛等特点,认为眼齿“鸟”应该是一种蜥蜴,还对原始论文提出了方法学上的批评。

邢立达在微博上回应称,希望通过学术途径解决争议。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