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隆都话
2020-04-03 09:51:10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大涌、南蓢、三乡及火炬开发区等地;

中山闽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在广东省境内的一种方言,通行于古香山县之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和恭常都等地。即现在广东省中山市的沙溪、大涌、南蓢、三乡及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一带与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岛和拱北关闸、联安、高沙等三个村落等地。

中山闽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是隆都话,因此被语言学界当做中山闽语的代表方言。

根据《香山县志》的记载,宋元期间,由于战乱,福建沿海一带的移民前来香山县一带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闽语各小片受到粤语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粤语词汇和语音特征,因而与闽南语的泉漳片和潮汕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中山闽语之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片:

这三个小片皆存在各自的特色,皆属于闽南语方言。其中,隆都片和东乡片较为接近,而与三乡片差异较大。

中山闽语各小片的音韵体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保留闽语特色最多的隆都话为例,有16个声母、78个韵母和8个声调。

声调系统分为文读系统和白读系统。其中,白读系统是其本身的系统;文读系统则借自粤语的石岐话和广州话,混杂有这两种粤语方言特色。

连读变调,即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前字的声调受后字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其他闽南语方言相同,中山闽语在连读时,只有可能出现前字变调的现象,后字则一概不变调。

隆都话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

不过,隆都话的连读变调存在特例,即:自粤语借来的词汇,一律不会发生连读变调的现象。

中山闽语现皆泛称村话,明嘉靖的《香山县志》则称之为东话,康熙《香山县志》沿用此说,乾隆《香山县志》则更订当时分布后仍以东话称之:“东话常都之半及龙德四大等都为一”,其后在叙述完香山县北部的粤语后再补充说叙述谷都的三乡话:“惟谷字都近于潮闽译以客话乃通”,其在沙溪、大涌一带又称隆都话;张家边一带又称得都话或张家边话;南蓢一带又或可称南蓢话;三乡一带又称三乡话是最接近闽南本土的闽南语的中山闽语。珠海淇澳岛闽语属于隆都话,,拱北三村的闽语则称为拱北话。隆都话、南蓢话和张家边话为各地闽语(其中自闽南、闽东与潮汕的语源比较明显)混合语,三乡话为相对较纯的闽南语(但仍有其他闽语的成分),拱北话成分尚欠研究。后两者之间基本不能互通,与隆都话、南蓢话和张家边话亦不能互通。虽然隆都话与东乡地区的南蓢、张家边话较为相近(亦基本上可大致互通),但因两片间有粤语区(石岐话)相隔,经长时间发展两片闽语中亦有差别。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