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道教
2020-04-07 06:49:21

台湾道教信仰人口以及影响力相当深远,因此中华民国为亚洲区道教最兴盛的国家之一。

道教,广义地说,就是以“道”教化众生,在河洛古代,诸子百家都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称之为“道”,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等,都曾自命或称作为“道教”。狭义地说,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尊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相信人们可以通过修炼达到长生成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是在河洛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仙道和黄老道的而延伸得道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形成于东汉实为昧于史实,道教是河洛本土宗教,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道教庙宇常见祀奉神明如:

三清道祖、瑶池金母(王母娘娘)、张天师、妈祖、关圣帝君、三官大帝、玉皇大帝

日治时期末期,采皇民化政策而压抑道教。但台湾道教仍蓬勃发展。台湾道教从传入以来就承袭闽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到现代仍保有此特色。

台湾历史悠久的本土道派:正一宗、太一宗

清微派、禅和派、全真派 ,灵宝派

依申请年份长久排列

台湾道教的本土道士主要教务一则度生,一则度死。所谓度死,乃是俗称做功德的丧葬拔度斋事科仪。度生法事又可分为祈福与驱邪,前者有建醮、谢平安、做三献等社群法事,而驱邪则指安胎、起土押煞、补运制解等常民法事。道士又因派别或是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称呼,通常台湾话通称道士为师公,若再依教派或是地域细分,红头师公(红头道士)只专门度生,乌头师公(黑头道士)专门度生与度死。然而,红黑头的区分仅在部分地区有此度生、度死之区分,并非绝对。不论红黑头,台湾道士多可追溯其源头自福建与广东一带,多属正一派传衍。虽然台湾本地道派丰富,各道派各有所长,但其所本之科仪内容皆可源自唐宋甚至魏晋时期的传统。以往,因祖籍与习俗不同而每个道派有其区域优势,但是近年因为交通发达以及网络传播迅速,各教派发展已经不再受地域限制。

台湾道教近年以教团组织工会,称为道士职业工会,是从事道教教务的法师与道士所成立,为保障神职人员社劳工福利,并办理一些职业训练课程。

建醮吉事科仪: 发表(或玉坛发表)、启请祝圣、献供、演拜经忏、分灯、宿启、朝科、进表、入醮降帝、施放水灯、普施孤幽、谢坛圆满等等。基本上台湾流行醮事科仪从一朝始,至一朝宿启、二朝、二朝宿启、三朝、五朝或以上,最多曾做至四十九朝之罗天大醮。建醮还会依目的不同而增列不同科仪,如庆祝庙宇落成之庆成醮、祈求平安之清醮、禳灾之水火醮、普度孤魂的普度醮、禳瘟灾而有王醮、也有依拜斗法会而成的礼斗醮甚至是庆祝神明圣诞之生日醮,十分多元。 拔度斋事科仪:发表,启请,引魂,度人经(上中下),普施,赦罪水忏(上中下),药忏,开城,放赦,沐浴,解愿,路关,担经,过桥,入厝,化库,谢坛圆满。此为最基本之拔度斋事,另可增加其他科仪,最多可做至三朝黄箓大斋。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提供资料显示,台澎金马地区现有包含玉帝庙、妈祖庙、玄帝庙、太子元帅庙、王爷庙等等种类的宫庙共8000间以上,利用民房设立之中型道坛约在10000间左右无数,传教人员28,000余人,信众在8,000,000以上(占全台湾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但此数字部分与佛教有重叠情形。

研究台湾道教的学者有:李丰楙。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