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长宽比 (影像)
2020-06-26 20:29:08

宽高比,即一个影像的宽度除以它的高度所得的比例,通常表示为 “:”或“×”,其中的冒号和乘号表示中文的“比”之意。目前,在电影工业中最常被使用的是 anamorphic 比例(即 2.39:1)。传统的 4:3(1.33:1)仍然被使用于现今的模拟电视上,而它成功的后继规格 16:9(1.77:1)则被用于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电视上。这三种比例,是 MPEG-2(DVD)数字压缩格式所指定的三种标准比例,而 16:9 也被蓝光光盘和HD DVD所使用,同时也是两种普遍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之间的折衷方案(欧洲的 1.66:1 以及美国和英国的 1.85:1)。

电影中的画面大小是由胶卷齿孔之间所纪录的真实大小所决定的。电影拍摄时常使用35毫米胶卷,所谓35毫米指的是胶卷的宽度,而胶卷两侧有齿轮孔。
1892年由威廉·迪更逊和爱迪生所提出的通用标准,每个画格(frame)的长度定为四个扣片齿轮孔高。
胶片本身为35毫米宽,但齿孔之间的宽度是24.89毫米,高度则为18.67毫米。

在电影工业中,习惯将影像比例的高度缩小为1,如此一来,像一个 2.40:1 的横向影像只需要描述为“240”。
而目前在美国电影院中最常使用的播映比例为 1.85:1 和 2.39:1。有些欧洲国家使用 1.66:1 作为宽屏幕标准。
1.37:1 一度是所有电影院所播映的比例,直到 1953 年 1.85:1 取代之成为播映标准。

摄影机系统的开发最终仍必须服膺于胶片齿孔之间的大小,以及必须预留给音效轨的空间。
VistaVision是一个宽屏幕的创举,由派拉蒙影业所研发,它使用标准的35毫米大小的胶片,但胶片是横著运转而非直的运转,齿孔是在已摆正的画面框的上下而非左右,结果就能使用较大的横向画面,是一般影像的两倍宽,相对而言高度就被降低。
但是在放映时,VistaVision 系统的输出比例 1.5 仍然必须裁剪为 1.85 并且使用透镜转换方向,变回原始的直式打印(即四个齿孔高的35毫米胶片影像)才能投影。
虽然这个格式在 1970 年代由 Lucasfilm 因为特效的要求而重新被使用(光学转换时的 image degradation 对于多图层合成是必要的),这时已有较好的摄影机、透镜,和大量的标准35毫米胶片库存供消耗,加上这一直横之间的转换在冲洗上造成额外的成本,于是 VistaVision 广泛地被视为已经过时的系统。
然而,这种转换在后来又被 IMAX 以及他们的 70毫米 胶片所使用。

Super 16毫米胶片因为价格低廉而被许多电视制作所使用,由于不需要预留音效轨空间(它原本就不是用来投影而是输出为影像),它的比例为 1.66:1,接近 16:9 的 1.78。因为它也能放大为35毫米胶片作放映,所以也会拿来拍摄影片。

4:3 是历史最久的比例,它在电视机发明之初就已经存在,到现今仍在使用,并且用于许多电脑显示器上。在美国电影方面,1950年代好莱坞电影进入了宽屏幕(1.85:1)时代,标榜更高的视觉享受,以挽回从电影院流向电视的观众。

16:9是高清晰度电视的国际标准,用于澳洲、日本、加拿大和美国,还有欧洲的卫星电视和一些非高清的宽屏幕电视(EDTV)PAL-plus。日本的Hi-Vision原本使用的是5:3,但因国际标准的组织提出了一个5⅓比3的新比例(即16:9)而改变。1.77:1是为了合并美英及欧洲使用的不同宽屏幕比例,虽然都是35毫米胶片,但前者为1.85,后者为1.66:1。今日许多数字摄影机都有拍摄16:9画面的能力。宽屏幕的DVD是将16:9的画面压缩为4:3作数据存储,并依照电视的处理能力作应变,假如电视支持宽屏幕,那么将影像还原就可以播放,如果不支持,就由DVD播放器裁剪画面再送至电视上。更宽一些的比例如1.85:1或2.40:1则是在影像的上下方再加上黑条。

欧洲联盟组织了16:9 行动计划,欲加速完成转换至16:9信号的变革,他们在PAL规格上和高清规格上有着同样的努力。欧洲联盟最终为此计划筹款2亿2800万欧元。

最早源自英国,曾在英国、爱尔兰、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使用,作为当地模拟电视的传输格式,目前大多已淘汰。

本条目所提及的长宽比,指的都是显示长宽比(DAR),不同于存储长宽比(SAR),后者指的是像素总数的比值。当影像是用长方像素而非正方像素显示时,这两种长宽比就会不一样。像素本身的比例,称之为像素长宽比(PAR),譬如正方像素就是1:1。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举例来说,一个 640 x 480 的 VGA 影像其 SAR 为 640/480 = 4:3,当显示在一个 4:3 的显示器上时(DAR = 4:3),其像素长宽比就为 1:1。相对而言,一个 720 x 576 的 D-1 PAL 影像其 SAR 为 5:4,若也显示在 4:3 的显示器上(DAR = 4:3),可知其像素长宽比就为 (4:3)/(5:4) = 16:15。

在模拟影像中,譬如胶卷电影,并没有像素的概念,因此也没有 SAR 或 PAR 的概念,所以长宽比指的就是存储长宽比(DAR)。其显示器并没有非正方形的像素格,虽然数字传感器有可能会有,但后者实际上只是影像缩放时,数学上的重采样概念。

电视、电影屏幕成像情况(原始画面)

原始宽高比(, OAR)是家庭剧院中使用的术语,指的是电影或影像原始制作时的宽高比——如同作者设想的那种比例。
例如神鬼战士首次在电影院放映时,使用 2.39:1 比例。
它原本使用 Super 35毫米胶片拍摄,除了在电影院中和电视上放映外,电视广播时也未经过 matte 处理以适应 1.33:1 的画面。由于拍摄电影使用的各种方法,“预期宽高比”是比较精确的说法,但很少使用。

适应宽高比(, MAR)是家庭剧院中使用的术语,指的是影像为了适应特定显示器,通过伸展、剪裁或 matte 等方法改变的原始长宽比。
适应宽高比通常是 1.33:1 或 1.78:1。1.33:1 的适应宽高比在历史上 VHS 格式所使用。
而 matte 方法指的是,例如从 1.78 画面伸展至 1.33 画面时会有一些损失的部分,由于画面主题不一定在中央,所以必须使用它来保持画面主题的方法。

各式各样的宽高比给电影制作人和消费者造成额外的困扰,并且在电视广播的服务之间造成混淆。
一部宽屏幕的影片使用变造之后的比例来播出,这并非不寻常的事,透过各种方式包括剪裁画面、加黑边、和伸展画面等等。窗型黑边也是很常发生的情况(当上下和左右的补偿黑边同时出现时,见图),例如 4:3的广播服务可以把 16:9的广告内嵌在画面之中,那么当一个拥有 16:9电视的观众收看这个信号时,由于影像本身就具上下补偿黑边,加上电视的左右补偿黑边,那么他将看到一个窗型的画面。这种效应称作“windowboxing”或者是“postage stamp”。
最常见的补偿是压缩,将一个 16:9甚至 2.39:1 的画面压缩并适应4 : 3信号。这比起剪裁或加黑边更加容易使图像铺满屏幕。但是,这会使图像会扭曲,拥有4 :3电视机的消费者看到扭曲的图像。而拥有16 :9或2.39 :1电视的人,看到的是正常的图像。不能依照电视的处理能力作应变,只能自己应变。

在 PAL 和 NTSC 系统的规格中,可使其所传输的信号中含有提示画面宽高比的消息(见 ITU-R BT.1119-1,宽屏幕广播之提示信号),支持它的电视将侦测这种消息并且自动转换电视的宽高比。如之前提到的情况,也能自动转换以避免 windowboxing。当影像信号透过欧洲的 SCART 连接时,有一条电线即是用来传输这种信号。

对于创作人而言,他们认为比起科技或介质上的限制,作品影像的宽高比更应该由内容或故事来决定。的确,在 20 世纪早期的电影巨人如 D. W. Griffith,会在电影中改变影像的宽高比。例如在 这部片中,一场描述角色从高墙上跌下的戏,就剪裁了一部分的画面来强调墙的高度。在今日,摄影师经常专注于将影像的主题维持在画面的中央,这是预期他们的作品将可能遭到剪裁而使用的折衷方案。

脚注

参考文献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