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魂魄
2020-03-31 02:47:26

魂魄,附于人体的精神灵气,类似于西方所说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之中,魂魄阴阳对反,魂为阳性精气,魄为阴性精气。

中国古代认为人体乃至万物,皆附有精神灵气,称之为魂魄。古来礼俗,人死之后,会以其所著之衣,置于尸魄之上。因为魂不在体内,所以将衣唤魂。若魂辨识到自己的衣服,则寻衣归体。幡上并要书其姓名,以帮助亡魂返回其体。若唤魂后无复生,才为之举行葬礼。

人逝去后化为鬼,或说其魂气(精神)属阳归于天,谓之神;形魄(骨骸)属阴归于地,谓之鬼。圣人因之制祭礼,敬奉鬼神。

人若魂魄分去,则病;魂魄尽去,则死。若未得善终,则化为厉鬼作祟,造成祸害。道士、术家传有种种拘录及上章之法,用以招魂聚魄,驱鬼荡邪。《十洲记》载西海聚窟洲上有神鸟山,山有异宝返魂树,取树汁制为丸,名为惊精香、返生香。死者若闻其香气,则可死而复生。

两汉时期,将“魂”、“魄”、“神”、“意”、“志”与五行、五脏相配,谓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若能制胜五行,调和五脏,则可安养延年。其中,持古文经学者,如太玄经,以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相配;持今文经学者,如黄帝内经,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相配。

中医气哲学定义为人的表限只限定于两种状态,一是为魂态(精神充足、有活力、有斗志...等等)而气旺盛于五脏为循环为中心(心、肝、脾、肺、肾)另一种状态为魄态而只能感受到情绪而气旺盛于六腑为循环为中心(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谓之智。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对鬼神抱持敬奉但不亲近的态度,而以对人的关怀为重。

按照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的《易传》,孔子(可能为伪托)表示:“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己,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表现了当时儒家以德行为重,不求福报的观点,与事鬼神之巫师是“同途而殊归”。

《牟子理惑论》中质问牟子的人,主张“履道者,当虚无澹泊,归志质朴”,不该“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并举孔子的话为证。

东汉王充在其著作论衡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主张人死后无鬼。其主张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出范缜的形死神灭论,用以对抗佛教的轮回转世观。

南宋儒者朱熹认为属阳的“魂”离散后为“神”,而属阴的“魄”离散后为“鬼”。神为气之伸,是阳气之灵;鬼为气之屈,为阴气之灵。如此,鬼神只是从人身离散的气之屈伸而已。人逝去后,此气即散尽于天地之间。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