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自我中心主义
2020-04-04 03:11:16

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这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或称自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在对自己的观点方面和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还有唯我论有相似的地方,可视为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自我中心主义以自己为中心解释世界和处理事情,其基本原则为“自我中心”。

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自我中心主义提出“我”为世界中心及起源。认为“我”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开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义在形而上学中的观点基本上跟唯心主义一样,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物质存在以意识为基础。但分别在于,唯心主义注重的是真实和理念的分别,自我中心主义注重“我”。因为世界对于“我”来说只建基于“我”的感觉,因此世界的中心是“我”,世界亦可以被“我”改变,只要“我”改变自己的感觉。所以一切除了“我”的本性和潜意识外,都可以被“我”改变。

以自我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定义论由此引申发展开去。

自我中心的意义是什么?在发展心理学上关于自我中心的名词有两个,其一是幼时自我中心(egocentrism),其二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self centric);然研究者以为,尚有第三种自我中心的型态在青年期之后仍然存在,可能持续至成人期,且会影响两性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方式。兹将三种自我中心的定义分述如下:

自我中心所涵盖的构念较大,而“自私”的构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然而,自我中心并不一定涉及与“利益”相关的命题,例如有时候自我中心者伤及的并非对方的利益,而是对方的心理感觉或两人长期的关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而自我中心者的意识则不那么明显,换言之,他们有时候知道自己如此行为会伤害别人,有时候却不那么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两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决定了之后便一意孤行,并且很可能在遭受批评时名正言顺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

自我中心主义否认知识的真实性,认为“我”才是根本和权威。感觉是思想赋予肉体对世界的联系,而知识就是从感觉获得。也就是说,思想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定义感觉的真实性,但主要以泛虚假主义的判断原则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于是对感觉持怀疑态度。知识,感觉都是“我”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知识的基本是“我”,这个观点跟唯我论相同。自我中心主义对知识的定义以“我思故我在”终结。

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