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尼干子
2020-03-30 22:16:53

筏驮摩那,或译笩駄摩那、伐达摩那(梵语:वर्धमान Vardhamāna,约前599年-前527年,意谓光荣者),原名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 jñāta putta),或尼干子,或尼犍,著名古印度宗教思想家,印度列国时代跋耆国人,耆那教的创始者,被教徒尊称为大雄(Mahāvīra,音译摩诃毘罗,即伟大的英雄)。耆那教相信,他是第24位并且是最后一位蒂尔丹嘉拉(tīrthankara,意谓祖师)。

筏驮摩那与释迦牟尼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且与释迦牟尼的生平类似,筏驮摩那被佛教归入六师外道。

佛经记载,其名为尼干若提子,或尼乾陀若提子,或尼干子。尼干是他的教派名称,其名若提子,名字来自其母亲。

筏驮摩那的出生地点,自古有许多说法,有三种说法最被人所熟知:包括今天的瓦伊沙利县,比哈尔邦贾穆伊,或是王舍城附近的那烂陀。其中比哈尔邦贾穆伊即是十六雄国时期跋耆国首都吠舍离外45公里的贡得村。

筏驮摩那与释迦牟尼一样,是部落首领的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三十岁时筏驮摩那放弃了财产、家庭(他有一个妻子和女儿)和舒适的环境,决定出走寻求真理,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在之后的十二年半,他透过进行密集的冥想和深度的忏悔,最终得到了专一知识(Kevala Jñāna),也就是最终的启示。之后,他用余下的三十年生命游方传道,走遍了印度,传授他的哲学,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和平主义,反暴力,还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及不执着的五誓言。筏驮摩那认为,透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觉悟的人,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胜者,故称耆那教。

公元前527年,筏驮摩那辞世,年七十二。生前有弟子多人,贤者十一人,但只有印德拉菩提(英语:Indrabhuti Gautama)与苏达摩(Sudharma)继续传道,因为筏驮摩那大多数弟子因修道严厉,断食而死。佛教非常批判此般的苦行。

上座部佛教《增支部10集78经/尼乾陀经》记载:

“比丘们!尼乾陀们具备十不善法,哪十个呢?比丘们!尼乾陀们是无信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无德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无惭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无愧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被非善人亲近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赞赏自己、轻蔑他人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固执己见、倔强、难弃舍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诡诈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是恶欲求者;比丘们!尼乾陀们有恶朋友,比丘们!尼乾陀们具备这十不善法。”

汉传佛教《中阿含经·尼干经》中记载了他的学说:

汉传佛教《中阿含经·优婆离经(一三三经)》记载,筏驮摩那的死因,可能与其弟子优婆离改信佛教,他气极吐血有关:

汉传佛教《五分律》记载:

上座部佛教《本生经》记载:

(菩萨=仙人)此本生谭是佛在毘舍离附近重阁讲堂中时,对师子将军所作之谈话。彼于归依佛之次日,于食物中添肉供佛,尼干子之徒闻之怒而不悦,思欲害如来之名而非难曰:“沙门瞿昙对决定为供养自己所调理之肉,知之而食。”比丘等集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尼干子到处非难云:‘沙门瞿昙对决定为供养自己所调理之肉,知之而与弟子共同而食。’”佛闻之云:“汝等比丘!尼干子非难我食决定供养所调理之肉,非自今日始,彼于前生即有非难。”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出家入仙人之道。为得盐与酸味之物,由雪山地方来波罗奈,翌日入都中托钵。然有某家主人,思欲窘此行者,招行者入于家中设座使坐,献鱼肉之类,于食事终了,自己亦坐于一面云:“此肉决定只为供养尊者而杀生调理者,恶业归于尊者,于我无关。”于是唱第一之偈:一

打害杀行施 人无自制心 如是取食物 人为罪所污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杀妻儿行事 人无自制心 智慧人食此 不为罪污染 菩萨如此为彼说法,即起座而去。

结分 佛述此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家主是尼干子,而行者即是我。”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