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良渚文化
2020-03-31 14:37:06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同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可能是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5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当地发现的巨大水坝遗址定年测定为5100年前左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故事的通认年代还早数百年至千年,或者两者间有何关联尚在研究,此一发现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预估在纯手工远古时代至少要动员一万人以上修建数年,连带还要有后勤组织供应这些工人吃穿,能组织如此大型活动可断定当时已经有王朝式的政治组织。

2013年11月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在参观完博物院和良渚遗址后震惊表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

良渚文化由水坝区和古城遗址区两处,水坝区形成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4600万立方米可供灌溉农耕和防洪。城址区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与外城(约351公顷)组成,已经有阶级社会特征。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其中圆盘玉称作“璧”,柱状玉称作“琮”。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延续上千年后突然消失了,后来有学者认为这是过度依赖单一粮食作物稻谷造成的。 但若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前述观点显然并不能成立。因为在此之后的马桥文明尽管在文化层面上与良渚时期差异甚大,可这两个时期的同地住居却令人出乎意料的拥有着高度一致的独特建筑基床结构,所以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劫难。并进一步以此来判断,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自然灾害或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或境外不同文明的毁灭性入侵,从而致使当地的原有文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良渚文化可以说已经逐渐踏入了文明社会,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只在少数墓葬中出现,代表良渚文化极有可能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制度甚至是统治阶层。

2007年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与浙江省文物局在良渚遗址管委会联合召开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良渚古城遗址发现的重大消息。良渚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面积和北京颐和园相当,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建筑水平最高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12000-6000转年、东胡林遗址9000-7000南庄头遗址8500-7700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