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宣州片
2020-04-03 09:52:22

宣州片即宣州吴语,在安徽东南部的芜湖、铜陵、池州、黄山市黄山区北部(其北部为原宣州太平县地),江苏西南部的高淳及浙江西北部部分地区使用。宣州片为吴语之方言片,又称西部吴语、宣州话,因使用区域位于吴语区内西部、以原宣州(宣城郡、宁国府)辖地为中心而得名。宣州吴语受到了江淮官话的严重渗透,使用区域日渐萎缩。

吴语宣州片具有吴语的基本特征,即古全浊声母今音自成一类,与古全清、次清声母的今音对立,保持“帮滂并、端透定”三分的基本格局。与南、北部吴语相比,吴语宣州片韵母方面个性特征不强,因分别具有与其他吴语以及淮语、闽语、赣语等周边语言相同的一些特点而呈现出混合型的面貌;大多数地方入声一般有喉塞尾且阴阳入不分;声母差异较大。宣州片声母的突出特点在于古全浊塞音的浊塞音成分明显有通音化和气音化现象;古全浊塞擦音大多因失去塞音成分而擦音化,与古全浊擦音的今音合流,两者都伴有强弱不同的气流或。

宣城人(今宣州区)孙耀、吴思本着,成书于崇祯年间,初版于崇祯甲申年(1644年)的《音韵正讹》,反映了太平天国兵燹之前自然发展的宣州方言的语音状况,经学者研究,虽然该书在凡例里自称“字宗《正韵》”,但实际上音韵和《洪武正韵》以及传统的《诗韵》等毫无关系,实际反映的是编纂人的母语,其与如今残存于皖南圩区老龄人口中的土著吴语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与两人的出生地宣城市区今日的方言不同。学者通过韵类分析,归纳出的语音特点如下:

5个声调,平声分阴阳,仄声不分阴阳(其中全浊上声归入去声)。

宣州片内部分三个小片,差别较大。如古全浊声母,在太高小片尚未通音化,在石陵小片局地发生清化,在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

铜泾小片共15县市,308万人(其中安徽261万人)。该片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是带或强或弱气流的通音,如并奉母今读等,定母今读等,绝大多数地方的澄从邪崇船禅等母在今洪细音前有分别,读如、等,大多数地方的群匣母一般在今洪细音前分别读、、等。另外,有的地方此类浊音中塞擦成分进一步丢失,只剩下气流音或了。如七都话中“袍嫌邪袖”的声母是。

太高小片6县市22万余人(安徽18万人,浙江4.5万人)。该片语音特点是:古浊塞音声母今尚能全部或部分保持浊塞音的读法。永丰等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清化。如:“爬平”、“大桃”在永丰话中的实际音值分别是、在茅坦话中的实际音值分别是。

石陵小片5县市,13万人。该片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基本上读清音,不过有些地方古澄从崇船禅群等母舒声字有读作清擦音的,与定母读作塞音有别。如:横渡话“社善柴蛇神”读、“床”读。与铜泾小片、太高小片相比,石陵小片在语音特征上磨损的速度较快。

宣州吴语分布在吴语区西北部,外部周围环绕诸多非吴语方言,内部亦遍布诸多客籍方言岛。清代太平天国起事期间,本区域为太平军和清军的重要战场之一,导致区内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战后清政府鼓励其他区域大量人口移民本区域,直接导致宣州吴语受到官话严重侵蚀,在城镇往往对外使用江淮官话,而吴语在家庭内部使用,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在圩区则保存较好,称为“此地话、圩巴老话”。而且,宣州片吴语区的方言使用有一种普遍现象:中年人尚能听懂老派土语,但已讲不地道;年青一代则只能听懂零星土语,更谈不上说土语。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也只剩下定母读声母,代词复数带尾,近指用,远指用等几项宣州吴语特征了,这些残余点未统计在宣州吴语内。 综合实地调查资料可见,在内部特征日益弱化(如,古全浊声母清化)和外部优势方言(淮语)的不断夹击下,加上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吴语宣州片极有可能被官话完全融合、同化。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