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六度
2020-03-30 17:17:36

六度(梵语:ṣaḍ-pāramitā;度通渡,为乘舟渡过苦海之义),又译六波罗蜜或六波罗蜜多,佛教术语,为六种波罗密。“六度”是“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为成佛必修之科目。北传皆行菩萨道,故皆修六渡;南传则非必须,需发愿成佛且遇佛授记方称为菩萨。

度(或渡)又称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度、波罗蜜、波罗蜜多、播罗弭多;度即渡,字面意思是渡过水面,谓菩萨从初住至六住位,以多修习善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智慧”六度万行为筏,渡脱于生死苦海,得至究竟涅槃之彼岸。。六渡包括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由于具体行门很多,故又“万行”,俱称为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尚有“内、外”门之分,未悟真心前多依“事相”修,名为外门,悟明真心后方能“称理修行六度”,称为“内门广修六度万行”。

汉传佛教依据按龙树《宝行王正论》,布施、持戒为利他,忍辱、精进为自利,禅定、智慧为解脱,此说略摄大乘义、略说佛正教。藏传佛教理论相同。南传佛教依据《南传菩萨道》,波罗密内容与大乘稍有区别:布施、持戒、般若(智慧)、精进、忍耐(忍辱)、出离,采用出离(或译舍世),大乘则采用自说一切有部的禅那(禅定)。

“六度”互相含摄,且被戒、定、慧三无漏学所含摄,能对治贪等六种烦恼,其内容如下:

布施(檀波罗密、檀那波罗密):指把自身所拥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财物的布施 (财布施) 外,还包括佛法的传扬 (法布施) 和消除恐惧 (无畏布施)。长养慈悲心。能除去五毒中的“贪”。

持戒(尸波罗密、尸罗波罗密):大乘行者除四众之根本律仪(摄律仪戒),尚须持守三聚净戒之其他二者: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忍辱(羼提波罗密)《金刚经》:“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其为菩萨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业《金刚经》:“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以及外界的寒热饥渴等《出六度集经》:“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遗教经》:“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能除去五毒中的“瞋”。

南传菩萨道亦译为“忍耐”。

精进(毗梨耶波罗密):其中包括身精进与心精进,精进修持其余五度。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大智度论》(卷八十):“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

禅定(禅波罗密、禅那波罗密):心无杂念,安稳、放松、放下思绪,专注于呼吸,达到无我的状态。

南传菩萨道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有禅定,现代一般无禅定,替之以“出离”。

般若(智慧、般若波罗密):不应观“一切佛法”“有分别”“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深入修行一切佛法无分别心(的能力或观念)。

北传十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后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称为十度。

上座部佛教亦类似于六波罗蜜的修行法门称“十波罗密多”,加以“真实(真谛;Sacca)、决意(Adhiṭṭhāna)、慈(Mettā)、舍(Upekkha)”四波罗蜜。

相关: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