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金门国家公园
2020-04-01 03:06:43

金门国家公园位于金门县,为中华民国第六座国家公园,1995年5月25日公告计划,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处,是首座位于离岛的国家公园,也是首座以维护历史文化资产、战役纪念为主,并兼具自然资源保育功能的国家公园。

金门国家公园位居台湾海峡西侧,分为五个区域。包括了金门岛中央的太武山区、西北的古宁头区、西南的古岗区、东北的马山区,以及烈屿(俗称小金门)区,总面积约为3720.7公顷,占金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金门岛地质单纯,若以琼林—尚义连线为界,可将金门本岛分为两大地质区,东半部明显露出大量花岗片麻岩,西半部则以红土层为主。金门本岛的东北、东南海岸及烈屿的东北—东南海岸,都被海水侵蚀而成为海蚀崖或海蚀平台,且露出花岗片麻岩被岩脉侵入的景观。

金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面无高山屏障,风力强劲,年均温约摄氏20.8度,冬季干冷,春季多雾,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多集中在4到9月,且由于年蒸发量达1680毫米以上,使岛上出现半干旱的现象,再加上岛上质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

金门为海岛,属小型岛屿的生态体系。因金门开发得早,且经多次战争,大型野生动物资源较少,但有濒临绝种之保育类哺乳动物-水獭。另有属古老的活化石“鲎”及“文昌鱼”,十分珍贵。

金门位于欧亚大陆边缘,且是候鸟迁徙的中继站,故鸟种最为多样,每年秋冬大批候鸟到此渡冬,形成特殊的景观。

金门人文史迹相当丰富,全县古迹共计有21处,其中11处位于国家公园内,包括国家二级古迹琼林蔡氏祠堂、文台宝塔、水头黄氏酉堂别业、虚江啸卧群谒等四处,及三级古迹邱良功墓园、汉影云根谒、振威第、琼林一门三节坊、海印寺石门关、水尾塔、蔡攀龙墓等七处。

1949年起,金门因军事管制城市化缓慢,所以传统建筑风貌保存良好,构成金门本岛特殊文化景观。

金门国家公园成立时,即将范围内之保存完善之聚落定义为七大传统聚落并加以保存。分别为琼林、珠山、欧厝、南山、北山、水头、山后。

金门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明时期的郑成功,在此留下许多古迹,例如建功屿郑成功像等。1949年起,金门成为中华民国的最前哨,而作为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长期战备使得金门岛上处处是防御工事,战火在此留下深刻的历史遗迹。

古宁头战役的主战场在古宁头区,包括北山断崖、北山洋楼、李光前将军庙、林厝浴血歼敌纪念碑、古宁头精神堡垒、湖南高地等,见证了战火的无情。太武山的中央坑道、琼林的地下战斗村、八二三战史馆、大小金门俱有的八二三胜利纪念碑、太武山军人公墓等,追怀八二三炮战。此外,距离中国大陆仅2300米的著名心战喊话中心马山播音站、古宁头播音墙、烈屿的九宫坑道及双口战斗村、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湖井头军史馆等,在在记录着金门那段烽火岁月。

太武山上毋忘在莒碑 , 原本为清初随施琅征台名将金门浦边周全斌题字“文武岱崧”四字,于民国四十一年(公元1952年)被蒋介石令人磨去 , 改刻“毋忘在莒”四字。

由于东北季风旺盛,金门的居民自清朝时期,就开始设立镇风的辟邪物来镇风驱邪,而在金门最多的镇风辟邪物就是风狮爷。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它们常常矗立在聚落中的村口、嵌入宗祠的墙壁中,或者是隐藏在庙宇的某个角落,甚至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安置于民宅建材堆里。由于不同年代的造型、材质、塑造工艺技巧,再加上民间不同的习俗传说,增添了神秘的人文色彩。找寻金门的风狮爷,也探索出金门丰富的人文风貌。

“金门国家公园数位典藏专题网站”为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于2009年所筹办,内容收录了金门国家公园开拓的人文史迹,即其生态风景和自然资源等介绍,并拥有线上互动学习的功能。

相关:

网站公告: